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谈教学体会,谋更大进步

2004年9月23日

    
    文/吴艳华
    
    一直想对华语教学写点什么,但始终认为自己还没足够的水平和能力把华语教学谈得更深入一点,毕竟自己在菲教学还是新手,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随着实践教学的逐步深入,渐渐觉得自己对华语教学有一点点把握,或者说是一点小体会,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一些问题正在摸索、实践、解决,而另一些问题还得和同行们好好探讨一下。
    
    自从吕必松教授来菲讲学以后,把整个菲华社会华语教学重新定位以后,以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华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已渐渐深入人心,逐渐获得华校领导、老师的认同,华教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正逐步推向深入,十几年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好成绩。这是令人振奋欣喜的一面,当然改革必有问题存在,新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历一番挫折之后,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当我还没有来菲以前,对菲华语教学有一点了解,通过了解得知菲华语教学在东南亚走在最前列,实施的也是最好的少数国家之一。曾想应该还不错,来菲以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可能估计的过高一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既然这是事实,我们就必须正视问题,寻求办法解决,虽然我是学第二语言教学的,但接触到的第一线教学实践还不是很多,自然经验就比较欠缺。只能在探索、学习中提高自己。
    
    首先,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目的性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何,有人曾经作过调查统计,学习目的对学生效果的影响大概占24%。由此可见,学习目的明确对学习者是多么重要。国内第二语言的研究则倾向于对成人去中国学习汉语的研究,而对于青少年怎样学习汉语研究的比较少,几乎还没有很系统地论著。当然,随着“汉语热”的出现,以后会有很多人投入到青少年学习汉语的研究中去,比如:大部份去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都有很强的目的性,他是带着一种我要学好汉语的思想、心态去中国学习,这样他就会努力用功学习汉语,会想各种办法学习汉语。他们也许是因为在做生意时要用汉语而去学习,有的是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学习汉语;有的是为了归国后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有人做过调查发现,我们人类学习东西往往是需要用某种东西时,才会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好。因此,目的性不强是学习汉语的一大拦路虎,或许这就是现在华校学生学习华语兴趣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又加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目的性不强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和他们这时的年龄有关,况且汉语又是世界上比较难学的语种之一,毕竟古老而神秘的方块字在外国人看来是多么的难以想象。心里可能会暗暗想,居然还有人用这么怪的符号来表达语言。这,是汉语所固有的属性,要改变它不可能,那就只能适应它。
    
    由此可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成为重头戏,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华语不难。这样就给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使得老师必须在课堂让他们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技巧就很重要,这恰恰是我们年轻教师所缺少的,因为这需要经验积累,需要老师对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倘若不能很好地运用一些有创意的方法,就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提不起兴趣自然就会上课交头接耳,说菲语、英语或者睡觉,我觉得这是很多华校所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我们做老师的该怎么办呢?只有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开口讲华语,我也在寻找一些方法,但发现并不是很理想,但有一点让我感受颇深,在教课文的时候,我试着很有感情地去读课文时,有很多学生会模仿我,会忍不住笑,我突然发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至少他们在听我读课文。因此,我认为能像一个表演者来演示课文,肯定会吸引学生,也会让他们学着有感情地读,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有老师在我刚刚到学校上课时便提醒我说:“不要给他们好脸色,要把脸拉下来,以示严厉,不然学生会吃了你。”但如果这样还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去教课吗?这样每天都像上战场。为什么不选择轻松自然的心态呢?这里并不是要排斥批评这种方法,只是我的一点浅见而已,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跟着你走,跟着你转,这就是好方法,有人说:“教无定法”或许就是此意,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会说华语,就应该大胆去实践。一些课堂技巧、方法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探索、实践。
    
    其次,我想谈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开口说华语的环境少。通过调查,大部份学生在家里几乎都说闽南话、“大家乐”、英语,几乎没有什么地方能用到华语,这就会给学生一种印象,学华语到底有什么用,根本没有用到的地方?使学生对华语没太大兴趣。怎么用好下午华语课的时间让他们尽量用华语交谈,用华语思维?这就要求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用华语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每天说一个简单的对话,利用课前自修课的时间,或者下课后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到老师面前表演,记入平时成绩。我试过这种方法,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很乐意到老师面前对话,我记得有一次快上课了,几个同学还缠着我不放,我觉得很好,使他们在学习枯燥课文之余有一种新鲜感,况且又能训练言语交际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要求老师要精心准备对话内容,大概都是一些日常用语,这让他们既训练又学习怎样表达。还有可以看图说话来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让学生就一幅图画展开联想,开口表达,这对最终实现言语交际能力是有帮助的。也许还有更多方法需要我们去摸索。伟人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就如伟人所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开口说话,就是好办法。
    
    再有我想谈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语言课学生太多的情况,我不知道其它学校怎样,但侨中分校中三组五个班几乎每个班都有30多位同学,有几个班快40个了。我个人认为,上语言课人数不能太多,20人左右就差不多了,这样对各个学生了解会比较深入,针对性也会比较强,课堂也比较容易控制,把握,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训练到。但既然是事实,我们老师该怎么办呢?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寻求解决。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大部份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不至于老是让那些经常开口的学生说,而要想办法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给他们机会说话,这才有助于全班同学的提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会很困难,人是感情动物,当然喜欢那些爱说话,又活泼的学生。但我们不能丢下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量鼓励他们,如果不这样,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有两极分化的现象。当然,有些时候会让我们失去耐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被提问时,扭扭捏捏地站起来,支支吾吾,也不知道在说什么,老师就会转移目标,提问那些好学生。这需要我们要更有耐心一点。
    
    我最近有一个新的尝试,采用比赛形式,可以是回答问题,也可以是读课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写到黑板上,标上多少分,先让小组同学讨论,找出课文中的答案,然后给每个小组规定的时间让他们答题,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多用自己的话说,回答正确记上分数,用自己话回答给鼓励分,最后评出优胜组,通过比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言。通过比赛发现,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又能让那些平时少说话的学生开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一石三鸟,当然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它小组仔细聆听,判断回答的对与错、再评分。对优胜组可在平时绩加分,并表扬,对于落后小组,提出鼓励,让他们继续努力。通过初步实践,效果不错。
    
    以上就是我对华语教学的一些比较浅薄的想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有兴趣,乐意开口,积极表达就是好方法。但不能忘记第二语言的指导原则: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提高言语技能,最终实现言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