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语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
文/孙香琳 日前,在百阁公民学校听了一节由华侨大学志愿者老师执教的幼二班华语课,课堂上教师全部用华语授课,采用多种方式合理的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学得开心,积极性颇高,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的用充满童稚的华语喊:“老师,叫我!”不禁联想到在许多华校听中四的华语课,老师还要讲一个词翻译一个词,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地说出一个完整的华语句子。进而想到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两大流派--文法翻译法和直接教学法来。 文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第一语言解释第二语言的教学方式,重读写,轻听说。中国上一个世纪学习英语的情况大抵如此,许多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但是仍然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哑巴英语”,而现在语言的交际功能越来越被提升到日新月异的高度,文法翻译法已经不符合语言交际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古安首创了直接教学法,其目标在于使用目的语来沟通,并使学生能尽快地以目的语来思考,因此课堂教学完全是以所学语言进行,只教导每天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词汇和句子,学生的口语技巧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小型密集问答中。此后又出现了诸如阅读法、听说法、交际法、综合法等第二语言教学法,其实质无非是两种流派的变式。而国际语言教学界对两种教学方式的认同趋势表明,直接教学法及由其产生的种种变式更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 从笔者在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来看,笔者所赞同的自然是直接用目的语进行语言教学了。这并不是一种首倡,上个世纪90年代,菲律宾华教中心在确认华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已经旗帜鲜明的提出华语课应该尽可能的用目的语来进行教学。但是现在再看我们的菲华教学,教学用语和目的语杂糅的现象很普遍,菲语解释华语者有之,英语解释华语者有之,更有甚者,采用闽南话来解释普通话语。究其原因,一个是因袭守旧,受到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太大了,许多老师读书时接受的就是“国音厦解”的教学方式,所以自己教学时,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另一个原因就是对语言的习得规律缺少必要的了解。语言的发展是在良好的环境中习得的结果。因此对任何语言的教学都必须要创设目的语的习得机制,实施全目的语教学。过去我们的“国音厦解”之所以成功,实际上并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是得益于简单的两种语言的翻译,那时候闽南话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又有学习闽南话的人文环境,而普通话和闽南话又是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受母语自然习得规律的影响,学习普通话当然很容易了。但是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改变了,闽南话学生不会说了,“国音厦解”成了用一种学生不会的语言来讲解另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语言,自然是不可以的。而我们华语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华语,能用华语进行自由、流畅的交际,这个目标靠翻译法是很难实现的,且不说第一语言对华语的干扰作用,只是想一下一个单纯依赖翻译学习华语的学生,在想要说“这是什么”时,脑海中先浮现的是“WHAT IS IT”,然后再转译成“什么是这”,最后再变成“这是什么”,说的时候勉强可以完成目的,听的时候就根本反应不过来了。因此,我们的主张是采用一种全华语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听华语的机会,促使儿童努力去听,努力去猜,在此基础上逐渐尝试儿童使用华语表达思想,最终达到能够自如运用华语,更主要的是自觉运用华语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华语的输入量,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其它语言作中介,并可能使学生直接面对华语,学习华语。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产生顿悟性学习效果,教师始终用华语与儿童交流,努力造成强烈的语言交流定势,在课堂内,华语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语言。因此,采用全华语教学是我们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唯一路子。 反对这种教法的人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一位资深教育家,有一天,他的孙女问他蝴蝶是什么,他为了以直接教学法来教这个孙女,就以中国话替他解释什么是蝴蝶,讲了老半天,他的孙女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蝴蝶,最后他只好画了一张蝴蝶的图,给他的孙女看,他的孙女才恍然大悟说:“原来是BUTTERFLY”,才明白什么是蝴蝶。所以这位资深教育家认为,既然是费了好大的力气转弯抹角的解释也不能让小孩子懂得什么是蝴蝶,最后还要借助于图画,而他的孙女得到的结论是原来是BUTTERFLY,那么,为什么不在他的孙女问他什么是蝴蝶时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蝴蝶就是BUTTERFLY呢?在很多主张翻译法教学的文章中都看到过这个子,但是都没有出现这位资深教育家的名字,也不知道他资深在何处,更不知道何以称之为“家”。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师,不管他资深与否,在讲解“蝴蝶”这个词语时,都可以给学生画一幅蝴蝶的图画,或者是干脆直接出示蝴蝶图片、动画甚至是视频(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找一个这样的素材简直是太容易了),根本不用BUTTERFLY这个英语词汇FLY进来添乱的。 那么,怎样直接采用全华语进行教学呢?百阁公民学校的这个幼教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是直观教学。对于一些实词可以直接出示图片,比如苹果、举手、红色等等。二是辅以态势语。指一下自己,这是“我”;指一下对方,这是“你”;指一下第三者,这是“他”。三是言语诠释。“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但诠释的基础是必须要“爸爸”和“弟弟”两个词语学生已经掌握了。四是创设情境。解释一些抽象的词语或者是学习一些具体的语句,就要借助于恰当的语境。比如讲解“刚才”一词,就可以让一个学生出门,然后对学生说:“刚才XX出去了”,请学生们复述,再创设相似的语境,反复的操练,使学生明白“刚才”的意思。显然,这种方式难度要大一些,有时候会绕弯子,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担忧,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的养成自发自觉自动的从口中直接蹦华语的习惯,否则,我们一旦借助了“JUST”作为中介,学生在遇到这个语境时,就有了依赖性,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JUST”而不是“刚才”了。 写完此文,又想起了刚刚听完那节课的时候,百阁公民学校的林文诚校长说:“我们学校准备从低幼年级开始,直接采用全华语教学。我相信等这个幼儿班的学生到了中学毕业,一定不会令支持华教的人失望的!”说这话的时候他充满了自信。笔者相信,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这届学生中学毕业时,林校长脸上充满更多的应该是自豪!(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