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播撒中文的种子

2004年10月29日

    
    ——我在美国从事中文教育
    
    文/郑良根
    
    参加过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次高考的人,恐怕谁也忘不了那道题为《路》的作文。当我在新安江中学考场里匆匆写完自己的《路》之后,急切切又走了27年的“路”:1978年从建德“走”到杭州,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研究了10年中文,取得硕士学位并到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而后,1987年“走”到了美国,不觉又17年了。
    
    这段在美国走了17年的路又长又曲折。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教中文、办中文学校。
    
    初到美国,第一个要过的是生存关。大学讲师“沦”为“打工一族”,加上刚到异国人人必须经受的“文化冲击”,这几年的日子自然很艰难。
    
    中文伴随着我走过了这段艰难日子。1988年,听说一个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缺老师,我就向校长毛遂自荐,校长非常高兴。从此开始了我在美国业余教授中文的生涯。
    
    我教的是全校最高的班级,以前的老师都带得很吃力;我接手后,这个班成为全校最令人注目的班级。家长们说,新老师很厉害,让学生服服贴贴,又爱学。
    
    不久,有人提议我开办一个教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中文学校。1993年6月,我迈出了自己办学的第一步。因为所在城市叫安娜堡,学校取名为安华中文学校。1996年和1999年,我和朋友又分别再办了两所学校。
    
    创办安华中文学校时,我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后来实在忙不过来,才不当校长,改为管理教务,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二阶段是参与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工作。
    
    1994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考试)增设中文为选考科目。这对于华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我做了一些研究,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SAT中文考试及如何应考。
    
    同年下半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在华盛顿宣告成立,发起人慕名找到我,要我协助工作。协会的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以邮寄方式进行,就是我主持的。
    
    当时,中文教育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教材。我参与了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大量的专业工作,加上费时费力的志愿奉献,使我在全美中文教育界逐渐赢得了影响力和号召力。(来源/钱江晚报)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