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儿童文学引发学习华文兴趣
文/王慧容 新加坡莱佛士女子小学四年级日前的一堂华文课上,教师让学生表演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的故事,并扮演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华文教师陈佩琪在教导介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课文后,要学生找出其它儿童文学作品,并在班上表演,甚至以想象力编故事和剧情。这种运用儿童文学引发学生创意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法,是华文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些专家学者建议,不妨在华文课文中编入更多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其中的真善美情感,培养阅读爱好。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许福吉博士说,中国两岸三地很注重将儿童文学作品转移到教材,而这在新加坡的华文教材是相当欠缺的。他说:“新加坡早期华文教材以儿童文学为主,不少是文学家作品,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叶绍钧的《稻草人》。可是当华文成为第二语文教学,强调学词汇、语法,背生词,教材也忽略了文学部分。”“其实,文学作品具有真善美的感情,可用为教材,小孩读了会觉得有趣,能从中学语言,学词语等。” 教育学院向来开办儿童文学课程,包括儿童文学教学法与儿童文学选读,教导教师通过儿童文学材料设计精彩教案。许福吉博士说,最理想的是由教师自行编写儿童文学,通过具本地色彩与趣味的创作激发学生对儿童读物的喜好。 新加坡人力部长兼教育部第二部长黄永宏医生说,当华文教学改革建议发表后,多数人同意要让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有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鼓励社群推广儿童文学,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爱好,是激励学生学华文的途径之一。 香港教育学院高级讲师霍玉英博士说,香港近几年配合语文教学改革,也提倡在教材应用儿童文学。她说,用儿童文学编成的教材相当精彩,学生一般上都很用心学。不过,筛选文学作品时有一定的困难,必须顾全作品的教育意义、趣味和用语,才能编成合适教材。(来源/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