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文/孙香琳 我们的华语教学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个就是学生对华语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华校高年级尤其是中三、中四的学生,上课了,依然脸上带着散漫的微笑,漫不经心地拿出课本,然后歪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或者和邻座的同学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表现得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在前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睡得直流口水。 笔者到华校去的时候,常常会有校长问:“你在别的学校督导时看到的情形会不会要好一点?”笔者只能无言以对。究其原因,对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冲击最大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如今的社会里,追求个性的张扬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现在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现代化的氛围中,出门要坐车,吃饭吃西餐,在家看电视,到网吧上网、打电子游戏,说话时总要耸一耸肩膀,放学了成群结队去舞厅潇洒走一回,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仅凭着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堆字卡一张口来教学生,学生不买账是很自然的。 课堂教学中充斥的全是支离破碎的机械操练,抄写式的写作训练,黑板上刺眼的生字生词,摆放参差不齐的词语卡片,一切都令学生心中生畏,枯燥无味,以致不知所谓,无处寻找安慰。如何找回孩子们丢失的学习华语的兴趣、如何保证刚刚接触华语的孩子不会丧失学习华语的兴趣,这是我们的华语教学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改教学手段无疑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第二是我们现在华语课堂教学的容量太少,效率太低,这也是很令我们觉得尴尬的问题。华校菲化后,我们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华语,而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具体分配给学生,更是少得可怜。不知道老师们是否统计过一个学生在我们的华语课堂上个别操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算一下:假设一位好的华语课堂上个别操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算一下:假设一位好的华语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一个小时内给学生操练的时间是45分钟,一天两个小时的华语课,属于学生的语言操练时间就是90分钟。一个班级如果有30名学生,那么每个学生所得到的平均操练时间是三分钟,每周五天,则每个学生每周的操练时间是15分钟,一个学年有10个月,40周,去掉考试和节假日,最多有35周的有效学习时间,那么一个学生一年的平均言语操练时间就是525分钟,即8.75小时,也就是8小时45分钟!而这还是保守的数字,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言堂,以自我为中心,讲起课来完全是个人表演,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特别少,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一年里能说几个小时的华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看起来我们这个平均数字令我们比较难以接受,但事实说是如此,在这短短的不到9个小时的时间里,想让学生掌握两册华语课本的全部内容,怎么办?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就打了退堂鼓,本该是一学年要学完两册书的,他却改为两学期学习一册书,明明到了中四了,还在领着学生啃一本小学五年级年的教材:有的学校做得更绝,完全忽视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跳着学习课本,今天学第一课,下一次学习第五课,这一年学第一册,下一年学第三册。打退堂鼓本身就是一种逃避。 我们现在的华教面临危机,而我们身为华教的一份子,自然应该迎难而进,想办法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既然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了:少慢差费要不得,怎样才能多快好省?怎样才能增大我们课堂训练的容量?每天两个小时的课时量我们改变不了,我们也只能从合理的安排教学手段入手了。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照亮了方向。 什么是多媒体教学笔者以前曾经专门论述过,因此在此不想多谈,在这里只是想谈一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由于计算器本身可以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起来,因此,它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笔者曾经在尚爱学校指导故师做过这样的尝试,孩子们在进行计算机中的交互式训练时,一个个欢呼雀跃,常常会举着小拳头,不约而同的高喊“yeah”!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华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菲华教师自身发音不准)。此外,正因为计算机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因此,它还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至少不用教师再手忙脚乱的贴字卡、词卡,并且它本身可以把我们词语教学、语法教学、课文训练以及课堂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而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华语教学的缺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华语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华语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现在的华校有没有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可以从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硬件设备上,我们的好多华校已经拥有了足量的计算器设备,并且至少有一台投影机,有的学校还拥有笔记本计算机。这些硬件,在很多学校仍然是英文部的专利,因此,我们的硬件设备有了,关键是要如何使用。关于这方面我还要多谈几句以前一直回避的问题,与校董会有关的问题。不可否认,我们毕竟还有一些华校还不具备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主要就是差在投影机上。以前我曾经向一些华校推介过我所知道的侨中学院的方法,就是用大屏幕电视代替投影机(事实上侨中学院有投影机,并且也用在了华语教学上,只是因为班级太多,只能轮流使用),每个班级教室前面都安装了一台计算机和一部电视机,投资不大,但是却可以使学生受益不浅。但是毕竟电视机的屏幕和分辨率都很有限,进行图像和声音的演示还可以勉为其难,但是一旦有了文字,表现起来就力不从心了,因此,用电视只能是救急的方法,真正从根本上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是要靠投影机的。而仅靠学校的力量来买投影机难度确实太大,笔者个人认为,华校的校董会的董事们应该更新一下观念,坐下来认真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毕竟,关心华教不仅仅是表现在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安装电扇、空调上,我们更要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每个人都知道21世纪是计算机时代,但我们菲律宾的华校在这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哪所华校有自己的华文网站有自己的主页的,即使是一些贵族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倒不是一定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早已经开始的网络华语教学看齐不可,但是至少华文教育和我们一样走下坡路的泰国也已经开始了大面积的多媒体教学,就该值得我们深思了。十几万元的投影机,华校可能买不起,但是校董们应该有这个实力吧?先买上一台,以低年级为主,每个班级每周上两天,可行不可行? 其次,从软件环境的角度看,许多华教专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组织许多人力物力,结合教材编写了各种各样的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例如,华教中心多媒体部和北京华文学院联手为华教中心教材制作了同步多媒体课件光盘;中国国侨办文宣司委托暨南大学华学院和北京华文学院联合制作开发了《汉语》同步光盘;中正学院为台湾教材的个别分册也编写了多媒体课件同步光盘。这些光盘使用非常简易直观,为我们这些对多媒体技术掌握还不是非常熟练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软件环境。因此,强烈建议我们的华校尤其是学校董事会以及华校的领导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尽快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我们的华语教学之中。 简单的引入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华语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所谓整合,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使系统内诸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使之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华语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是结合华语教学的实际,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有计划的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华语课堂教学之中。整合是融合而不是组合。融合讲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水乳交融的关系。组合是拼凑是堆砌,是halo-halo,尽管也是halo出可口的味道,但这种美味总能让你看出拼凑的裂痕。现代教育技术与华语教学的整合不需要“裂痕”,它需要的是一块有机融合的“整钢”。因此,仅仅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下教学内容、或让学生听几段录音、或看几段录像,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整合的根本动因是要让信息技术的技术变化带来华语教学观念的根本改变,转变传统华语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发挥计算器手段的作用。 当然,我们还不可能一下子步入网络教学的天地,但是初步的整合我们还是可以做到,应该做到的。我们常说的计算器辅助教学实际上就是初步的整合,通常表现在教师利用事先有计划的设计而形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是通过各种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词汇、语音、语法等各个语言层级的知识。比如在我们的华语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快捷的、直观的方式(例如演示图片、图形等)帮助学生去理解某些词的词汇意义。同时也可以把例句形象化,以使得学生对某些复杂的语法现象有比较清楚直接的认识。其中教师的计划性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将直接影响整合的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在我们的华校还是一个空白的领域,亟待我们去探索,去开拓。(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