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课文教学浅说
文/韩静 在华语课的生词教学、课文教学、语法教学和会话教学等四个环节中,与其它三个教学环节比较起来,课文教学似乎是最无可作为的,因为它看起来只是要求学生们理解一篇文章,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一些什么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学的四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就会明白,课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那么简单。课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会综合运用本课出现的词语与语法点,从而借助课文语言材料,学习生活用语,提高学生的华语综合水平。 我们强调要学生在语流中掌握词语,因为这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原则。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但其本身并不是语言。词语只有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才能成为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语法功能和感情色彩等内容,只有在语流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在语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一种语言。要在语流中掌握一种语言,就要很好地利用课文。我所在的侨中学院运用的是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华语教材。教材将几种课型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单元编排法。在每一个单元中,都会安排一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表现菲律宾华人融入菲律宾的历史,有的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的更是贴近学生,反映学生生活。不论涉及什么内容,课文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课文教学中教得得法,学生就会不仅可以较好地掌握华语,而且还可以受到中菲文化的熏陶。这样,无疑会对‘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这一华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在领导与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在课文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听说领先一直都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在课文教学中,我也自始至终贯彻着这一理念。我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听一遍课文。在听课文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听录音机播放磁带录音,有的老师则会亲自示范朗读。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读音准确,老师也在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有更多的精力去注意学生的表现,安排下一个教学步骤。但第二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听到的是近在身边的自己的老师的读音,易于模仿,也为自己更好地朗读课文建立了信心。老师的朗读更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停下来,在必要的地方重复一遍或几遍,效率更高。但是这种方法的不便之处就是对教师的诵读水平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花费不少时间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会占用教师更多的精力。因此,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对教学、对学生均为有利的选择。在这一遍听课文朗读时,要求学生把课本合上,练习自己的听力。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在这一遍中,要求学生一遍听,一边用铅笔在课文中划出本课生词。两遍课文听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朗读了。集体朗读是很重要的一种锻炼方式,但是在全体齐读、分组朗读以及男女生轮流朗读之后,教师还应该请个别同学分段朗读,因为有些时候学生读音不准,混在集体里边是听不出来的,因此有请学生个别朗读的必要。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同学正音,并针对一些较普遍的读音问题让全班一起练习,力求达到发音标准的目的。 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课文分成若干小段,进行学习。各个小段要求内容较为独立。具体操作中还是请学生先朗读该小段,然后合上书。根据本段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个别复述问题。复述几遍过后,即请全体同学复述。在复述的同时,学生不仅练习了他们的听力,而且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思考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展示出来,请学生回答。回答中,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的答案作答。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键词,限定答案,再请学生根据要求回答一遍。然后展示答案,请全体学生复述。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的问答之中。在一段课文的问答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一下刚刚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覆盖黑板上的内容,或只留下关键词,让学生凭着记忆力或只根据几个关键词的提示,复述一下学过的小段大意。最后,再把所有的提示点去掉,让学生复述。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的是,选取问题时,一定要选取那些涉及到本课重点词语,或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这种问题,才对学生理解文意、熟练运用汉语有帮助。经过了以上这些训练,学生对刚刚学过的一小段里的词语已经基本掌握了。 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体做法是:给出学生刚才已经用过的那些关键词,让学生将之任意组合,新编一段话出来。这样做可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因为中学的学生并不是很喜欢上课发言,单独朗读课文时都会不好意思,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己创新了。实际上,起初学生是有些紧张,但经过老师的反复示范与不断鼓励,他们也“硬着头皮”尝试了起来,有的还说出了一段话,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很令老师感到欣慰了。有一个例子,华语课本十七册第三课《完璧归赵》的最后一小段是这样的: 秦王虽然非常生气,但他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破坏两国关系。 于是客客气气地款待了他。 蔺相如不怕强秦,机智勇敢地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我在讲课时将其划分为本课课文教学中的最后一段,但是我发现,除了一个“利益”以外,本段就没有什么重点词语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完了整个故事,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虽然只讲完这一个词也就可以结束课文了,但我总觉得就这样结束课文似乎还缺了些什么。我发现文段中的“虽然……但……即使……也……还……于是……”正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关联词语。会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不仅可以使句子更简洁,改变学生们经常说简单句,重复啰嗦的毛病,还能够使他们的汉语说得更地道。况且,学生们以前已经会使用一个或两个关联词语造句,只是还没有尝试过一下子用这么多关联词语来说话。于是,我在做了问答练习之后,为学生做了例句示范。简单的操练之后,我就要学生们自己编对话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们编出了一些语段,其中竟有一个学生编出了“我虽然被妈妈骂了,但我想,即使不高兴,也不能不上课,还会学不到知识,于是我今天还是来上学了。”虽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但是他们能说出来这样的句子,我已经倍感欣慰了。 每个语段单独学习完之后,教师还可以列出本课的关键词,让学生将课文大意复述一遍。这样做除了加深印象,还练习了学生的口语。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利用课文关键词,自己说出一段话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但是,这只是我刚上讲台做的一些探索,一定会有不足的地方,还希望能向更多的前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来源/菲律宾商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