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卖花姑娘”
华声报讯:《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了李希然寄自美国的一篇关于在海外教育孩子学习中文的文章,现推荐给读者。 小孙女吕娃在美国出生,刚满7岁。为了让她说好母语,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从她牙牙学语,就开始教她念唐诗“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等等。1岁多时她已会背得挺好了。1岁零8个月,进入她妈妈公司的幼儿园,在她开始学习用英语和幼儿园的老师、同伴交流时,我们从国内带去了很多幼儿图书和故事磁带。她妈妈根据她的理解能力,按顺序把磁带放到汽车上,在接送她的时候,汽车一上路就开听,每天往返要1小时。现在她上小学了,仍然保持这一习惯。现在她会讲不少中外故事和童话,也会朗诵一些唐诗。说起来有语气、咬字清楚,大大锻炼了她的中文叙述和朗诵能力。同时,她妈妈还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上的《婴幼儿汉字教育系列丛书》中的歌谣篇剪下复印,专门贴在一个大本子上,然后教她读,那上面图文并茂,她很喜欢,像《长牙的脚丫》不知背过多少回了。 另外,我们从国内给她带了《西游记》、《三毛流浪记》等连环图画书,从小给她讲。所以,她4岁进中文学校时不但能讲,还能自己按剧情表演。在《西游记》中她最喜欢“三打白骨精”和“智激美猴王”二篇。演起来她要扮孙悟空,还说自己是“火眼金睛”。如果家中只我们二人,就由我扮唐僧和其他角色,要有她爹在家,就由他爹扮八戒。有时也演“灰姑娘”,其中的对话剧情全用中文表述。 教中文歌曲,也是学中文的有效方法,我先教了她“小儿郎”,歌词是“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也不敢见爹娘。”她很快就学会了,还问我,“奶奶,什么是爹呀?”我告诉她,“爹就是爸爸、父亲,美国孩子叫Daddy”。晚上她爸爸下班回家,刚一进门,她就说:“爹,你回来了。”逗得全家大笑。后来还教了她“卖花姑娘”,歌词是: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手提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花儿虽美,花儿虽香,没人来买怎么样?满满花篮,空空钱囊,如何回去见爹娘?”她学会了唱,还找个花篮,放满干花,边唱边表演,然后又提问什么是“小巷”?美国小巷极少,孙女从没到过北京,只好拿来北京的图片给她解释了。 为了引起孙女学中文的兴趣,我们还给她出了一些谜语。如:“半拉(读去声)锅炒仨豆,跑了一个蹦了一个,锅里还有一个”,打一字,答案是“心”。还有“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同相坐,夕阳桥下两只瓜”,打4个字,答案是春、夏、秋、冬。她会了之后,很感兴趣,还出给她爸爸、妈妈猜。 我们中国文字虽然难学,但它蕴含深厚,趣味性浓。若是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字、文化的兴趣,并不是太难。在孩子接受美式教育的同时,也能把祖国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学到手,那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