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掌握中文,重在持续性

2004年12月29日

    
    文/筱筠
    
    孩子转学来马尼拉已有五年多了。当年我们认为马尼拉华人圈子大,有较广阔成熟的华文环境,相对州府,更有利于孩子学习与掌握中文。思忖再三后,就做出了北上转学的决定。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了预期的目标正一步步地实现着。
    
    早在孩子尚小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不仅要能说好闽语与普通话,还必须具有掌握较高程度的阅读与书写中文的能力,若能深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那就更理想了。依现状看,我们似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孩子能以中文的思维方式,驾轻就熟闽南语与普通话会话,读写中文的能力也已初见成效。这一点有她迷恋读中文小说与学校的作文成绩为证。
    
    这五年多来,孩子无论在身心或认知上均健康地成长,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学校的良好教育,其次才是家庭的辅助作用。最使我们深感庆幸的是,孩子原先的一点中文基础,到这里后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与发展。她很幸运,在她就学的华校里,有多名菲华女作家任教。几乎每个年段里,均有幸接触中文造诣较高的师长。在老师们规范而耐心的启蒙与培育下,孩子学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尤其喜欢了解中国的历史,说起古代的历史人物,乃至各朝代的兴衰史她是朗朗上口。与此同时,家庭也为她铺就了必要的学习条件。比如,经常收看中文电视剧,听中文歌曲,提供中文小说读本等。
    
    眼下她的中学生涯已近尾声,不禁有点令人担忧,将来由学校教授中文的机会是零。因为本国大学教育完全英语化。她对中文的喜爱之情是否还能持续不断?曾见过许多本地华校毕业的学生,自小中文成绩名列前茅,也能听说读写基本的中文知识,进了大学后便与中文绝了缘,直至渐渐视中文为陌生的语种,出了社会只能说几句浅显的闽南语,实地应用竟然丢三拉四,中英混和。这种断裂现象可惜可叹。
    
    为了十多年来耐心播种,辛勤培育的华文苗子,我想,我不会轻易认输。孩子入大学后,原来与华校共同承担的中文教育责任,义不容辞地必须由家庭单方来承继。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