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文/淑章 女儿喜欢读中文小说,时常驻足在公公的大书柜前,选了几本书,便一个人躲在一角大啖中国文字的精粹,在家里,只要书瘾一发,无声无息地,以床铺为屏,专心阅读。 我喜欢孩子阅读,但在这新移民的关键时刻,这些行为是被禁止的,也意外地成为我们母女争执的焦点。就在半推半就下,女儿书桌上多了许多英文小说,从房间传出的音乐,也鲜有中文歌曲了,我希望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新世界文化的目标,似乎愈来愈近了。 但孩子的洋化,并没有带来欣喜,反而矛盾地问自己:他们的根在那里?记得在我们刚来美国不久,女儿曾勇敢地参加各式练习口才的活动,在一次暑期活动中,她选择了戏剧的课程,并在选择角色时,更毛遂自荐,专找台词最多的角色去演,这自信满满的表现,确实让我对她竖起大拇指,却又暗地为她捏把冷汗。 我记得很清楚,表演完的那天,我与平时一样地去接她下课,所不同的是,那自信的光彩不见了,换来的是红了的眼眶,与难忍的啜泣,细问下,女儿歇斯底里断断续续地说:“他们笑……笑我口音很重,他们为什么要笑我,我已经很努力在学了,我的口音真的那么重吗?”不忍女儿的伤痛,我缓和地劝道:“口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不是可耻的事,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那是我们的特质,也是我们应被尊重的地方。” 我一直以生为中国人为荣,虽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充满血与泪,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抬头挺胸,对我这个在中国台湾长大的孩子,这从小到大的文化熏陶,就好象我的骨、我的肉,如每天的呼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今时代的变迁,台湾在许多政治的考量下,要大家重新用另一角度去看中国文化,甚至将中国历史编为外国史,在爱台湾的同时,却渐渐地疏离中国文化,这两难的问题,如一把刀横在心中,也松动了那扎实的根,让我的心如浮萍般,不知何处是归宿,更让我再一次地问自己:我们的根在那里? 一场儿子的音乐会,让我得到了答案。 那是一个中学的音乐会,就在学校体育馆举行,里面朴拙的摆设,没有什么修饰。首先登场的是管弦乐表演,在指导老师的指挥下,那熟悉又充满节奏的西洋古典乐曲,悠扬地飘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我一面管着坐在身边的小儿子,一面不经意地用身体打起拍子,随着音乐的旋律,心里也荡漾起来。曲子一首接一首地奏着,观众们的掌声也随之响起落下,就在大家安静地等待下一首乐章响起时,一段小提琴的独奏,唤起我的注意,啊!那熟悉的曲调竟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台湾民谣“望春风”,从来没有想到它是那么地扣人心弦,那么地感人肺腑,能在异乡和全场“外国人”分享家乡的音乐,是多么难得,而它那轻柔的曲调,立刻牵动那原本脆弱的心,顿时泪水狂泻,已分辨不清眼镜外的世界。 台上的小朋友努力地表演着,而我那颗颤抖的心却久久不舍离开那动人的曲调,细品家乡风味,当我再度抬起头来时,已换成合唱团的表演了,细看一下排列整齐的队伍,个个笑容灿烂,所不同的是,在那笑容下的脸庞,却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他们是那么的纷杂,却在相互尊重的社会中,就如他们的歌声,又是那么的和谐。 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对台湾的真感情,和与那台湾化的中国文化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那是无人可夺走的,就如女儿的口音,它是我的根,是我的骄傲,也将是我未来的传家之宝。(来源/美国世界新闻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