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母语”真正学到家
——谈孩子的语言教育 华声报讯:日前,日本《东方时报》刊登了日本德岛县张伟的一篇文章,现推荐给读者。 我和丈夫都是中国人,出生在日本的女儿却是一个不含日本血统的“日本人”。中国是她的祖国,中国话却不是她的母语;她没有加入日本籍,可日语却很自然地变成了她的“国语”。 21世纪的地球公民,只会一种语言是不够的。我认为,什么语是孩子的“母语”已不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把作为“母语”的语言学得像“母语”。女儿上小学后,第一天回家就哭叽叽地对我说:“妈妈,我的姓怎么那么怪,就那么一个字孤零零的,明天你一定要给我改姓。”我觉得好笑,就问她:“你想改成什么姓?”她说:“田中、木村什么的两个字就行,免得别人笑话我的姓。”“姓怎么能随便改呢?我们中国人几乎都是一个字的姓,日本人大多是两个字……”我还没向她解释完,女儿就理直气壮地说:“我连中国话都不会说怎么是中国人呢?”我恍然大悟,我整天忙着教日本人中国话,却忽略了自己的女儿,记得女儿曾经问过我,北京是哪个国家?哈尔滨是不是菲律宾的邻国等等的可笑问题。我明白了,想让孩子学中文,不是拼音,而是让她了解中国,对她来讲中国远比中国话更陌生。强扭的瓜不甜,我想在日语这一大的语言环境中,非逼她学中文,也未必见效。我反省自己改变了教学方法。教中文时,我把她当成日本人,以表扬为主,纠正为辅。 现在,她如果接了一个中国方面来的电话,也能对付一两句,而且她总是以能讲那么两句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而自豪。女儿的汉语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可她的日语不亚于同龄的日本人,我相信她能学好日语,也定能学好汉语、英语。在日本生活,上学、考学,日语比汉语更重要,我希望女儿用她的“母语”与日本孩子竞争,平时让孩子学汉语是非常必要的,但考大学时没有必要用中国语来“扬长避短”,这对孩子是公平的。简而言之,我认为什么是孩子的“母语”应因人而异。 短期停留,汉语当应该是母语;长期滞在,日语就是孩子的“母语”也是很自然的,欣然接受这个事实,对孩子才会有帮助,从培养国际人才的角度上看,比什么语是孩子的“母语”更重要的,是要让把现在称之为“母语”的语言学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