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华文有许多好教材
华声报讯:《联合早报》日前刊登了魏娟的一篇关于学习华文教材的文章,现推荐给读者。 《联合早报》上接连有读者讨论小学生读古书,并介绍了南华小学华文老师教导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的事。老师们用心良苦,令人敬佩,不过我倒更同意读者黄秀花女士的意见,对儿童的教育还是要根据年龄、环境,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有一个九岁的女儿,两岁时她来到新加坡。从幼儿园到学校,几年来令我欣慰的是,她的华文听说读写能力和在中国的同龄儿童相差不算太远。 我的经验是:学龄前教育阶段,学华文以我讲述为主,带她阅读华文故事,举凡童话、诗词、写实故事,只要是她的年龄可以理解的,都让她有所涉猎。 上小学之后则要有所改变。孩子渐渐长大,学会思考,对童话故事中有些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往往会提出质疑,觉得不可信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 这时,我开始选择一些写实性的历史故事讲给她听。比如有一本名为《牵着历史的手》的故事书,书中介绍了从炎黄二帝到清朝,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一些著名的人物故事,有帝王将相、爱国英雄、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一些知识性的如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著名的建筑等等。 对这些故事,她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爱听爱问,还常常炫耀般的讲给别人听。讲故事的同时,我还把故事涉猎的一些历史知识讲给她听,历史的发展变迁,朝代的更迭等。慢慢的,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她也就有了个初步的概念。 基本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是生活常识,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华文教师应该把课堂真正作为知识的讲堂,而不是简单的读书认字或者死记硬背。学生象听故事一样的学华文,这华文又有什么难学的呢? 最近看电视节目《百万大赢家》,惊讶地发现原来本地的一些年轻人非常缺乏常识性的知识。比如,一道题目问“温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答题者茫茫然。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生存的地球、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都毫无概念,你能说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吗? 说到选择教材,华文教材多种多样,可选择的太多了。而《三字经》之类,建议可以让学生了解,但是不必背诵。因为《三字经》一类的文字,未免离现实太远,跟社会环境太脱节,它所宣传的一些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也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 在学校,学生学习华文的的时间其实很有限,应该多选择一些浅白的唐诗宋词或者现代诗歌让他们背诵,效果会更好。 我在给女儿讲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的故事时,也让她同时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她被故事感动的同时,这首七律没费力气就牢牢记住了。 新加坡的大环境以英文为主,华文教育明显的处于弱势,在这种环境下真正学好华文并不容易。我常感叹上三年级的女儿掌握英文的熟练程度已经渐渐超过华文。面对大环境,华文教育工作者和我们做家长的都不必气馁。我相信引导得法,教材适当,学生是可以掌握相当程度的华语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