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鸡肋”一词的来历

2005年2月1日

    
    在汉语中,动物的部位名称可以用来借指特定的事物。“鸡肋”是鸡的肋骨,在生活中,指的是本来没有什么特别存在的必要,有不能轻易舍弃的事物。比如:“他送我的这件礼物真是一个鸡肋,虽然很贵重,却没什么用处。”还有:“中年女‘白领’已经成为公司中的‘鸡肋’。”这个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法呢?这和历史上的两个名人有关系。
    
    杨修,字德祖,从小就极其聪明。长大后他当了曹操的谋士。建安24年,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在阳平关与刘备交战,被刘备所杀。曹操十分恼怒。3月,曹操从长安发兵,直逼汉中。刘备军凭借天险顽强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心中十分苦恼。可是他为人骄傲,不肯让手下看出自己的失意。一天,军士进来问曹操当天的行动口令,曹操正在吃饭,随口就说:“鸡肋”。随行的将士都不明白曹操为什么采用了这么一条口令。只有杨修一个人忙着收拾行李,并告诉将士们做好收兵的准备。
    
    大家很吃惊。杨修解释说:“鸡肋这种东西,有些香味,扔掉怪可惜的;吃吧,又没有什么肉。这个口令是在比喻汉中,打下去没什么意思了。”果然,时隔不久,魏王的撤军令就传达下来了。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以“祸乱军心”的名义处置了杨修。据说这是因为他嫉妒杨修的才华,怕给自己的霸业留下后患。
    
    从此以后,“鸡肋”这个词就成了那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事物的代名词。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