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句
“勿自暴,勿自弃”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原句为:“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弟子规》用古代先哲的事例,教育年轻人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勇敢的“君子”。 孟子曾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不合礼义,就称为“自暴”。又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意思是明明知道仁义的道理,却不能身体力行,这就是“自弃”。 据说孔子的一个叫子路的弟子第一次见孔子时,头上戴着雄鸡毛,腰间佩戴母猪皮,一副野人的装扮,散发率直勇猛的个性,自己觉得很得意。他的言谈举止也没有礼貌。后来在孔子的教育下,明白了所谓“个性”不是靠奇装异服来体现的,于是子路放弃了粗暴的行为,努力求学,勇于改过,成为孔门中优秀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孔门中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弟子名叫冉有,他跟随孔子学习,越学就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再往上进步了,一度很沮丧。孔子指出他是犯了“自我设限”的毛病,鼓励他只要肯承担、不自弃,就可以突破学习困境。冉有听了老师的话,不再轻言放弃,而是奋发向上,后来在政治上有杰出的表现。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告诉我们,圣贤的境界并不是尧舜的专利,只要我们肯去除“自暴”的毛病,虚心开卷,从中学习圣贤仁义之道,并避免“自弃”的心理,勇于担当,就一定可以取得进步。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