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尊卑之别
人际交往中该怎么讲话,往往要遵守社会行为的规范。其中,受“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传统思想影响,在交往中也要根据不同的身份,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一个最简单的动作——请人喝茶,使用不同的词,就可以看出双方身份地位的差异:招待尊贵客人用“献茶”、“敬茶”;招待一般客人用“请茶”;如果客人的地位、辈分比主人低,就用“倒茶”;平级、平辈之间用“让茶”、“递茶”等等。 今天的社会不再分尊卑贵贱,经常使用的一些敬语更多是用来表示礼貌和对说话对象的尊重。但语言中还保留了“上”和“下”的区别,上对下,呈现支配型的语言特点,说话具有一定的指令性;下对上,呈现被支配的语言特点,说话多一份尊敬、谦恭的语气。在现代汉语里,有些词语的只用于单向的,使用时要加以注意。例如,下级对上级一般用“汇报”“报告”,上级对下级一般用“通报”“传达”。有地位的人与人见面用“召见”、“接见”、“会见”,一般人相遇就用“看见”、“遇见”、“碰见”。“关心”可以用于上对下,也可以用于下对上,但“关怀”只能用于上对下。长幼之间的用词也是不同的,对父母只能用“赡养”、“奉养”,对子女只能用“抚养”、“养育”、“培养”、“教养”。问长者的年龄是“高寿”、“高龄”。 敬称和谦称各用相应词语表示,决不可互换。比如有人问“府上在哪儿?”“令尊可好?”如果回答的人说“府上在紫竹院”“我的令尊很好”,那就会令人捧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