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月亮
月亮作为一种自然景物,常常被中国古代诗人当作钟情之物描写。诗人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一、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落在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 二、衬托孤寂之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彷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唯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三、反映回乡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和瓜洲仅一水之隔,离诗人故居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亮的月亮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对月发问,充分反映出他急切的回乡之情。 四、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 五、展示广阔胸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 辽阔的原野,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壮物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胸怀。 六、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朦朦胧胧的枫树,渔船上闪闪烁烁的灯火,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眠。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同是一个月亮(景物),在诗人们的笔下,却各呈意象,表达着诗人们的不同感情。可见,月亮(景物)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