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国丝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从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来看,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如此看来,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已相当成熟。史载唐代时,由于经济的繁荣,扎染工艺也着实兴旺了一阵。当时著名的纹样有“鱼子缬”、“撮晕缬”、“玛瑙缬”、“唐胎缬”等等。色彩有大红、茄紫、墨绿等色。不过即便在盛唐时期,能穿着扎染服饰的也只能是达官贵族,一般的平民还是不敢问津的。宋时,为抑制侈靡、提倡素朴、重振国运、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以后随着战乱不休、兵荒马乱局面的出现,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然而,同时期的邻国日本,却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 经过数百年的工艺演变,扎染工艺的防染手段已有几十种,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纹样具有从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的工艺效果,扎染纹样的生动与丝绸面料的飘逸相谐成趣。因此过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至今仍有极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最简便的是将面料折叠后用线绳捆扎,经染色后再拆掉线绳,面料上就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古时还用小米粒扎进面料内,染出点点小花,或许就是“鱼子缬”的印染法了。古时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从宋代的印染工艺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见的印染方法,应用面较广。 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设计广泛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匠心独运,扎染已不再局限于服饰的运用,而是将其搬上墙壁,变成壁挂艺术,以美化环境、适应了当代人审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