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陕西华县皮影:双手对舞百万兵

2005年7月7日

    

pic2.jpg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77岁的潘京乐老人60多年皮影人生的真实写照。因为除了“前声”(演唱),他还精通“签手”(操纵皮影),手拿竹棍在台上可调动“千军万马”……
    
                                 从渭河南北演到国门内外
    
    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陕西华县的皮影别具特色。老艺人潘京乐15岁开始学皮影戏,5个月后登台演出一炮走红,被当地称为“5月红”。
    
    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潘京乐最擅长的,也正是这种嗓音中略带着哭声的腔调,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随地唱出来;他可以一天连着唱上六七个小时,而且连着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60多年来,潘京乐不但在乡下为乡亲唱,还多次为外国来华朋友作专场演出,为在西安举办的民间艺术音乐周开幕式演出,同民间艺术剧院皮影队联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皮影戏邀请赛”。潘京乐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还把皮影戏唱到了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甚至唱到了日本、德国等国家。
    
                               只要有一个人听就得唱
    
    谈起当年学习皮影戏,潘京乐一脸的兴奋:“学戏很苦,天不明就得起来练唱,师傅还让把弦往高里上。另外,还要把演的内容吃透,深入剧情。那时候,我文化低,只念过一两年的书,每学一部新戏,都要将师傅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来。”
    
    村里的吕崇德说:“潘老家庭出身贫困,小时候连鞋都没得穿。他从小得了‘癞疮头’,因为没钱治病,头发全掉光了,后来就落了个‘秃子娃’的称号……”这些童年的记忆,也给潘老先生著名的“哭腔”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他那细腻、缠绵的唱腔,能让人感觉到某种心灵的契合。
    
    按照农村请戏的规矩,皮影戏一开腔就得唱一宿,只要有一个人听就得唱,嗓子不能倒,戏还得唱得有滋有味,不能走神不能打瞌睡。1967年,潘京乐到下庙乡演戏,正演着突然大雨滂沱,转眼间戏台子就被淹了半截,台下的观众跑得就剩了几个人,但他坚持唱到最后。
    
                                 重振皮影待后生
    
    看到许多热爱皮影、擅长表演皮影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潘老十分感慨。陪同记者采访的华县文化局负责人叹了一口气:“潘老是皮影戏的活化石,他要再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潘老说,他上世纪50年代就创办的光艺社再也不演戏了,这个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的戏社现在只剩下潘老一个“光杆司令”了。潘老现在再演戏,也只是被别的皮影社借用而已。
    
    在潘老的家里,记者看到,昏暗的土房里有一张大土炕,一床薄薄的单人被褥孤零零地铺在中间,他的老伴儿早已于20多年前离开人世。潘京乐说:“我有一个徒弟,很多年轻人都想和我学,但怎么带呢?我刚学戏的时候,一个月30天几乎天天有戏,现在已经很少有演出的市场了,年轻人学了也没有机会唱。”说着,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来源/人民网,作者/王科、王乐文)
    
    

 

 
·中国着力培养对外汉教人才应对汉语热 (7-21)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7-21)
·世界汉语大会开幕 李长春会见各国代表 (7-21)
·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 (7-21)
·南美最大中文报纸《南美侨报》开通网站 (7-21)
更多...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海外2500余所大学3000多万人学汉语 
·美国中文教育热持续升温 
·法国汉语热理性发展 
·泰国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