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北京弓箭铺“聚元号”的兴衰变迁

2005年7月8日

    

pic5.jpg


    这是北京团结湖居民区内的一间平房:10平方米见方的小屋里,堆放着各种制作弓箭的原材料、工具,一块写着“聚元号老弓箭铺”的牌匾悬挂在小屋的东墙上。沿袭了上千年的中国民族弓箭制作工艺和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老北京弓箭铺“聚元号”,在75岁的杨文通老人和儿子杨福喜之间悄然传承。
    
                          “聚元号”的兴衰变迁
    
    来到杨文通老人的住处,不大的两居室内,几乎满眼都是弓和盛满油漆、猪皮鳔的盆碗。老人气色红润,头发和眉毛都已银白,提起眼下的“聚元号”和它的过去,目光淡定温和。
    
    在清朝,弓箭铺是皇家御用兵工厂,弓匠地位不高但待遇十分丰厚,渐渐出现了八旗子弟一样的公子哥。“聚元号”的第七代传人即是如此,最后此人因吸食毒品而不得不变卖祖产。杨文通的父亲杨瑞林是一位痴迷民间弓箭制作的手艺人,得知消息后四处凑齐了银两,将“聚元号”买到了自家门下,成为它的第八代传人。
    
    杨文通承袭父业,做了“聚元号”第九代传人。受家庭影响,他6岁便随父学艺。虽然那时的学徒期只有3年,但要做好一把弓,需要200多道工艺程序,不摸爬滚打个十几年,手艺是学不精的。
    
                           沉在心底的弓箭情结
    
    “过去,在今天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个弓箭大院儿,当年是皇家御地。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这南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杨文通回忆道,“鼎盛时,这院儿内有40来家弓箭铺,到解放时仅剩了4家。”
    
    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中,杨文通和他的弓箭手艺日益荒离。1962年,杨文通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门,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1998年,听说北京八大处举行射箭比赛,不知道比赛只用国际弓的杨文通带着自己做的民族弓就去了,这才被国家体委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发现。
    
    打那以后,杨文通省吃俭用买来弓箭材料,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了弓箭手艺,还时常鼓励喜爱这一行的儿子承继祖业。
    
                            生活因弓箭而改变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今年48岁的杨福喜下决心承袭父业时,却已年过四十了。满脸络腮胡的杨福喜身穿黑色中式对襟衫,和父亲一样的朴实平和。说起学艺经历,谦和的神态中多了几分凝重。
    
    杨福喜高中毕业后插过队、做过临时工,后来进北京化工二厂当工人。在家中,他本来就对父亲的手艺有些兴趣,如今眼见父亲年事已高而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便萌生了学做民族弓的愿望。为早日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杨福喜先是辞掉工作,开了4年出租,再用这期间攒的钱置备了制作材料。从1998年开始,他全身心投入了这一行。
    
    学做民族弓,必须师傅手把手地教,每道环节都是手工劳动,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天然材料也都是如今难找难买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制作过程既要会木工、漆工,还要懂画工、皮具制造甚至针线活儿,样样讲究。别小看一张弓,全部完成得历时3到5个月。尝足了个中滋味的杨福喜说:“学习弓箭制作后,我精神上的变化太大了,生活因此而改变。”(来源/人民网,作者/赖仁琼)
    

 

 
·中国着力培养对外汉教人才应对汉语热 (7-21)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7-21)
·世界汉语大会开幕 李长春会见各国代表 (7-21)
·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 (7-21)
·南美最大中文报纸《南美侨报》开通网站 (7-21)
更多...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海外2500余所大学3000多万人学汉语 
·美国中文教育热持续升温 
·法国汉语热理性发展 
·泰国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