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已霉变 湖南“艺术活化石”呼救
在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有一大批珍贵的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资料,它们是上世纪80年代艺术工作者搜集的湖南省地方戏剧的录像带、录音带、剧本、剧照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绝版”作品,但是现在正面临毁损消亡的命运。 已经霉变的“绝版” 7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五一大道和建湘路交汇处的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在研究所3楼,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些书籍资料搬往新开辟的房间,而在原来的旧资料室中堆积了一批霉气浓烈的书籍,其中还有古旧的线装书。所长邹世毅说: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把办公的房子挤出一间存放。在5楼,看到音像资料室,这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湖南地方戏剧大全”,戏剧脸谱挂满了墙壁,一排排木箱里面存放着各种戏剧录像带、录音带和剧照等资料,“看起来这里整整齐齐,但里面全部霉变了。”邹所长苦笑着说。 邹世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艺术研究所运作了一项重大艺术工程,倾全所之力,积数年之功,采录了全省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当时经过认真策划,结合各剧种名老艺人的教学演出,还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数度专程来湘进行录制。还有一部分是专为编纂《中国戏曲志》和《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而采录和拍摄的。其中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以及湘剧、祁剧、辰河戏、巴陵戏、荆河戏等10多个剧种,包括彭俐侬、张福梅、王华运、谭保成等上百位名老艺人的传世之作和绝代表演。据统计,这里共有录像带215本(即215小时),盘式录音带262盘,盒式录音带2300盒,各剧种人物脸谱造型和演出剧照2万余张。如今,这些名老艺人大多已作古,很多资料已成绝版。省艺术研究所为保住这批不可再生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作出20多年的努力,但长期来由于经费拮据,无力改善库房条件,只能徒唤奈何。专家们说,要抢救这批艺术财富,必须尽快添置一套音像采编系统和图片采集系统,将音像带转制成数码光盘,将照片扫描存档。但是,要完成这项工作至少需要经费50万元以上,这对于捉襟见肘的省艺术研究所来说显然是巨大的难题。 抢救迫在眉睫 “地方戏剧种和名老艺人是民族民间艺术特征的集中体现”,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谈起这个话题时,神情有点激动,“如果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亡,那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但是,多年来省艺术研究所面临的境况是,基本工资尚难全额拨付,更不敢有事业经费的奢望了。所领导权衡再三,达成共识:既然是抢救,就无前提可言,哪怕是勒紧裤带,也要动手开工。在上级未拨出专款之前,抢救一点是一点。于是,在2004年上半年他们为抢救工程专门成立了艺术信息培训部,旨在搜集整理艺术信息,并将已有音像资料经过转录,刻录成光盘,再利用它们去开展培训,让戏曲艺术往下传承。所里东拼西凑,花了2万多元装修了一个资料库,还拟做2000多个樟木书架……从去年下半年抢救工作开始以后,几名有经验的同志就没日没夜地对业已霉变的像带一本一本地逐盘播放,有的多达20多遍,才微有声响,图像初现。抢救人员一遍遍放,又一次次录,经过几个月苦战,终于抢救转录音像带87个剧目,达60多个小时。湖南省艺术研究所为抢救工作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但2000余盒音带尚未开始抢救,210多小时像带,抢救数量只有20%多。特别是当年录制的这些资料全部是方言,如今要转录成CD,甚至音配像,然后再进入电脑数据库,费时费力费钱。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计划:一是对有民族特点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二是成立省级的艺术资料数据中心;三是建立省级的艺术培训中心和网站。 “三步走”的设想既有前瞻性,又有实际操作性,但目前还是纸上的东西。要实施这一构想,省艺术研究所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不仅经费束缚着他们的手脚,而且人员严重老化,仅资料抢救工作就需要9人,目前只能投入3人。再次,尚需20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无力解决。 高楼大厦可以推倒重来,但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文化档案失去了将不会再来。对于这批艺术资料的意义无需赘述,只有大喊一声:抢救没有前提,抢救迫在眉睫!(来源/湖南日报,记者/朱永华 韩宗树 邓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