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常州市商贸概况

2003年6月19日

    
    常州市商贸流通业源远流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商埠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全市商贸流通业显现勃勃生机,展现出具有现代特色的区位优势。据统计,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亿元。预计全市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1.8%,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32.1%。全市商贸流通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形成了市场化的商贸流通体系新架构。常州市以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加速架构与市场经济基本相适应的商贸流通体系,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流通格局。构筑起了以大型骨干商贸企业为龙头,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为两翼的商品流通体系。全市流通设施建设呈“城市中心建商场,城郊周边建市场,居民生活区建超市”的格局。全市多种经济成份流通企业蓬勃发展,个私经济流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个私经济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达54%,已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
    
    形成了层次鲜明的多级流通网络体系。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以经济区域内各重镇为副中心,以乡镇为集散地,遍布全市、辐射周边的商品流通网络。老城区商贸形成了以延陵路与南北大街交汇处和南大街老商业区为区域的商业中心,以东面购物中心、家电城和文化宫广场为主体,西面金太阳家电城和江南地下商场为主体,南面九州服装城和兰陵大厦为主体,北面大润发超市和火车站广场为主体的四个副中心,以博爱路机电一条街、延陵西路品牌服装街、北大街装饰一条街、常新路机配一条街、城中路餐饮一条街等众多的商品特色街区相配套,构成了老城区的骨干商圈。随着常州市特大型城市建设框架的拉开,按照“南拓北进”的发展思路,武进、新北两个商业中心区域也正在逐步形成。
    
    形成了依托大交通建设商品市场的新布局。长江、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在常州穿境而过。近年来,常州把握大交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大市场建设,重点培育建设“312国道市场群”、“常澄路市场群”、“三角场市场群”和“苏浙皖边界市场群”四大市场群,同时着力培育特色市场,建设集贸市场,形成了完整的市场体系。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42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8个,生产资料市场60个。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总额342亿元。上规模市场不断增多。年成交20亿元以上的市场2个,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已突破50亿元。武进湖塘针纺织品市场年成交22.5亿元。年成交额10-20亿元的市场3个,新区长江自由贸易中心年成交额18.9亿元,邹区灯具城市场年成交额15.8亿元,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成交额10.7亿元。
    
    形成了以外向型理念推动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迅猛势头。全市流通业引入国际先进经营理念,连锁经营、大卖场、无店铺销售、电子商务等多种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百花齐放,各显其能,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连锁经营得到快速发展,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已拓展至零售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三大行业。至2002年底,全市各类连锁门店436个,营业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全年实现销售45.12亿元,其中实现零售额26.72亿元,同比增长10.68%,目前,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共有6家,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5.5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68%。
    
    形成了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的喜人局面。假日经济对市场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春节、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大中型零售企业、大卖场、超市的零售额较平日明显增加,教育、通讯、住房、证券投资等非商品性支出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手机、电脑等信息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汽车等高档消费逐步升温。餐饮业继续高速增长,实现零售23.22亿元,增幅达28.0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6个百分点,保持领涨势头。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地方工农业生产,繁荣繁华城市面貌,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薄熙来:中方坚决反对美对三种纺织品设限 
·吴仪提出发展中日经贸合作六点建议 
·2万个项目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西安高新区二次创业:打造中国科技中心 
·温家宝:为外企来华投资创造更有利条件 
更多...
 
·归侨的故事:“掉”进动物王国 
·归侨的故事:第一次回国 
·归侨的故事:千里迢迢团圆路 
·归侨的故事:灯笼挂在大门外 
·归侨的故事:那时的天空很美丽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