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常州市工业概述

2003年6月19日

    
    常州市工业发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由公元200多年的家庭手工作坊起步,历经沧桑形成今天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工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构成了以机械、冶金、电子、纺工、化工等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达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工业经济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5%。
    
    一、经济规模
    
    至2002年底,全市共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1.4万家,职工总数75万余人。2002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股份制、三资企业增势强劲。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增长16.0%。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7亿元,增长16.0%;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1.8%。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120亿元,增长19.5%;完成工业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80亿元,增长19.8%;实现利润41亿元,增长30.1%。
    
    二、开发区建设
    
    2002年末常州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组建环保产业园、电子工业园、江边化工园、民营科技园、软件园、“三药”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科技专题园区,逐步形成群体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客商纷纷进园置业。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4%。
    
    三、企业改革
    
    “九五”以来,常州企业组织结构经过几次大的重组和调整,工业经济集中度日益提高,培育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在全省和全国占重要地位的企业集团和重点骨干企业,常柴股份有限公司、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塑料集团公司进入了520家国家重点企业行列。至2002年末,全市工业企业集团已发展到1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新科集团、常柴集团、输变电集团、武钢集团等18家;超亿元的有戚电公司、黑牡丹、鸿联集团等15家。其中超20亿元的企业4家,新科集团营业收入达55亿元。至2002年底,全市国企改革又有突破,改制改组进展顺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常州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全市仅有15家大而盈大而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改制,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全市拥有常林股份、常柴股份、黑牡丹、远东等7家上市企业。
    
    四、技术进步
    
    “九五”期间,常州工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使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提高。通过10万吨光亮铜杆、瓶级树脂漆片、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吨位装载机、超级VCD、DVD、电子衡器、高速机车、柴油机、牛仔布、城市客车、饲料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全市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有了迅速的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技术中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CAD和CAM技术、专家系统、先进的检测和试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和开发水平。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123.7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投入的1/3;全市已建成企业技术中心30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市级技术中心20家;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43%。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优势产品,形成了以中小功率柴油机、装载机、城市客车、电力变压器、牛仔布、激光影碟机等为代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全市已拥有“常柴牌”、“东风牌”、“新科牌”、“正昌牌”、“常发牌”等5只中国驰名商标,有67只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其中常柴、上上电缆、长江客车、新科、黑牡丹等5只品牌产品被认定为省重点名牌产品;激光影碟机、微特电机、L-苹果酸、数控机床、L-门冬酰胺酸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竞争性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率达到26.5%。
    
    五、外向型经济
    
    常州市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5.7亿美元,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增长58.2%。完成外贸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2.7%。新科、晨风、黑牡丹、星球跻身全省生产企业出口前十强,分别为第一、四、六、九名。在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进一步上升,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巩固。
    
    机械制造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机械企业99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0.22%,完成销售422.24亿元,同比增长21.55%,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37.3%。主要涉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普通机械、城市客车、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2002年全市机械制造的主要产品产量:内燃机1969万千瓦、变压器3669万千伏安、汽车6960辆、大功率内燃机车79台、装载机4498台、挖掘机3777台、交流电动机61.77万千瓦、数控机床297台、小型拖拉机10.0万台、摩托车3.4万辆。机械企业面广量大,主要集中在常州市区和武进市。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现代工程、东芝变压器、光阳摩托车等合资企业,以及金鼎电动工具、常发动力机械、新华昌集装箱等民营企业发展势头更猛,整个行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冶金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冶金企业10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12%,完成销售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9.71%,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6.46%。主要涉及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2002年主要产品产量:铜盘10.9万吨、成品钢材114.1万吨、铜材加工1.51万吨、铁合金8.27万吨、钢41.04万吨、十种有色金属0.5万吨。金源铜业、中天钢铁、江南铁合金、溧阳稀土、常钢、大众钢铁等6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冶金行业销售收入的60.66%,金源铜业的光亮铜杆、江南实业的铁合金、溧阳稀土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7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9.1%;完成销售23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21.1%。常州纺织以市区为中心向周围城镇辐射,形成了东南开发区纺织服装印染、武进纺织印染、金坛纺织服装等纺织区域(基地)。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量引进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织设备,使生产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剑杆织机拥有量位居全国之首,形成了纺纱无结化、织布无梭化、整理无害化,服装设计生产大面积采用CAD技术,常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牛仔布产量占全国的20%、灯芯绒产量占全国的28%,服装生产量达5.6亿件(套)。
    
    化学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9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2.0%;完成销售14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12.4%。基本无机化工原料走上规模经济道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精细化工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精细化工率已达到55%。主要产品产量:烧碱12.56万吨、硫酸14.8万吨、聚氯乙烯10.5万吨、聚酯切片8.19万吨、涂料4.5万吨。
    
    医药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3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54%;完成销售1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19%。形成了如奥克、盐酸洛美沙星、多沙唑嗪、强力霉素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群。
    
    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信息产品制造企业26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总量的10.8%;完成销售159.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总量的14.06%。全市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通过吸收和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外资等,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产品:以计算机终端、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主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以DVD激光视盘机、数字音响为主的视听产品;以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和通信网络产品为主的通信产品;以新型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基础产品。主要产品产量:激光视盘机606.23万台、中西文终端33541万台、电子元件41.4466亿只,半导体分立器件20.69亿只,空调99.64万台。
    
    建材塑料工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建材、塑料企业21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72%;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7.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经济总量的5.75%。建材行业已形成传统建材、新型建材、建材机械等多门类、多品种的结构体系。传统建材以水泥、砖瓦、建材砂石为主,其中各种水泥年产总量为75077万吨;新型建材集中在玻璃钢基材及制品、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材机械产品等四大类,装饰装修材料以硬质和半硬质铺地材料为主;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折合标准砖8.4亿块,占墙材总量的44.8%。塑料行业以制品为主,主要品种有塑料薄膜、增强塑料管道、塑料密封桶、塑料编织物、塑料冰箱板材和塑料装饰板材等。
    

 

 
·薄熙来:中方坚决反对美对三种纺织品设限 
·吴仪提出发展中日经贸合作六点建议 
·2万个项目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西安高新区二次创业:打造中国科技中心 
·温家宝:为外企来华投资创造更有利条件 
更多...
 
·归侨的故事:“掉”进动物王国 
·归侨的故事:第一次回国 
·归侨的故事:千里迢迢团圆路 
·归侨的故事:灯笼挂在大门外 
·归侨的故事:那时的天空很美丽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