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巴渝涌来海归潮
回到祖国,你会选择哪里? 回忆起曾经面对的这个“选”题,不少海归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把答案与“需要”联系。 留法归国的医学教授、现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副院长任国胜说,重庆的病人和学子们需要我;留学挪威的水环境安全专家陆磊在国外时就非常关注三峡工程的进展,心中涌动的也是回到祖国后一展所学的渴望,“重庆的水环境项目需要我”;而在法国学习工作20年、已入法国籍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双料博士钟纪刚再返重庆,也是缘于故乡情结。 这种“需要”既与重庆直辖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息息相关,也与重庆“筑巢引凤”,在“需”与“供”上成功衔接,为海归人士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紧密相连。 帮助“海归”顺利起步 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科技园。近年来,重庆市在税收、信贷、资金以及生产经营、住房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留学人员的创业、起步难关。建立于重庆市高新区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吸引50多名留学人员入驻园区,培育出了重庆瑞迪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金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产品有特色、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重庆大学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0多家,参与创业的留学人员600余名,都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这些企业已成为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排头兵。重庆大学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玉先,2001年回国后创建了生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两年多时间,与重庆大学共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和“柑橘黄龙病、溃疡病快速检测试剂盒”,两项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阶段。 支持“海归”专注科研 2001年以来,重庆市先后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归人士注入大笔的资助经费,支持他们开展科研活动。重庆交通学院院长唐伯明博士、重庆中药研究院院长钟国跃博士、重庆海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姜润潇博士、重庆烟草工业有限公司代亚博士、重庆大学夏玉先和饶云江博士、西南农业大学周常勇和何光华博士等8名留学人员获得资助经费共97万元。还为生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等领域59个科技项目81名留学人员争取国家科研活动项目资助经费达180万元,市财政资助经费32万元。今年重庆市被列为全国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经费资助试点城市。 集聚更多“海归”人才 在内筑好巢,向外搭好桥。2003年10月,重庆市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了“中国重庆莫斯科人才交流会”,双方政府机关及数十家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了人才交流并取得成果。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重庆市组织10多所高校,携带37家单位600多个职位的海外人才需求信息赴美国、加拿大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北美人才交流大会,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工学院等高校与76名留学人员签订了引进人才和智力服务协议,吸引了袁先智博士、徐睿和伍明秋硕士等留学人员以引进定居或客座教授的形式来渝工作。今年4月,重庆市在底特律成功举办了两场引才引智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海外汽摩产业人才。(来源/华龙网,作者/张炜玮、李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