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海归”的乐土
吸引留住“海归” 据不完全统计,直辖以来,重庆市通过公派和自费,以攻读学位、进修和访问学者身份出国(境)留学人员共3000多人。目前,已有1300多名留学人员学成回渝。 筑得梧桐引凤栖。直辖以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渝,正是“相中”了重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吸引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眼球的正是重庆精心打造的“三大创业平台”: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来渝创业发展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回国服务的意见》、《重庆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规定》等政策性文件,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营造宽松的政策平台;先后建立重庆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华学人回归创业特区、重庆青年创业园等系列科技园区,为海外留学人员来渝发展创造良好的事业平台;加强海外留学人员的创业发展扶持,在税收、金融、用地、工商注册等方面尽可能给予优惠,在人才、资金、技术上尽可能给予支持,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发展创造优质的服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重庆市在吸引“海归”上还采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来渝服务。据统计,直辖以来,约有900人次的留学人员,通过学术考察、技术咨询、特聘(客座)教授、项目开发、合作研究、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来渝创业或效力。 培养重用“海归” 引进“海归”,关键是要“人尽其才”。 重庆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组织来渝工作或服务的海外留学人员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攻关,既有力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又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 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研究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实现了重庆科学工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零的突破,创造出5个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世界纪录,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攻关,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留学回国人员为核心,横跨多学科、多专业的100余名科研骨干力量,为家蚕基因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今年,又一个消息让重庆的海外留学人员激动不已:2005年起,重庆开始实施“巴渝创新人才工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在来渝工作和服务的留学回国人员中,遴选1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培养一批两院院士和进入国家项目决策或学术技术领域的专家。有关人士称,这一举措将充分调动广大“海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尽展所长。 据统计,近年来,在来渝工作或服务的海外留学人员中,有近1/3的海外留学人员在重大科研实践中得到了培养锻炼,有近42%、共17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成就更多“海归” 人才兴则百业兴。 作为重庆人才大军的一支生力军,“海归”队伍亟待“做大做强”。这不仅是重庆的聚才之策,更是重庆的竞争之道和发展之路。 令人欣喜的是,重庆已意识到这点,并已展开行动。 年内,《重庆市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渝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将出台,海外留学人才回渝工作、回渝服务的身份认定、工龄认定、职称认定、户籍管理、工资待遇等系列切身问题都会一一作出规定,切实解除海外留学人员的后顾之忧。 “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凝聚力,服务就是吸引力。”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表示,为吸引成就更多的“海归”,他们将从事业、环境、服务上做文章、下工夫,当好海外留学人员的“后勤部长”。一方面要完善留学人员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留学人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一方面要增添举措,改进服务,解决好留学人员的创业、居住、生活、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广大留学人员来渝发展、为渝服务。(来源/华龙网,作者/商宇、王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