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荒之下,上海开发区的“另类活法”
华声报讯: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6月1日,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公布了250家劣势企业通过调整、搬迁、歇业等方式,退出原来所在的工业园区,为他人让地。这进退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地荒之下,“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不再是嘴边的原则,上海工业园区开始“精耕细作”,寻求“另类”生存之道。 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介绍说,眼下,国际比较优势在减弱,资源短缺,特别是土地稀缺越来越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突出瓶颈。未来5年内,上海的工业总量需要增加1倍,而允许新增的工业用地还不到200平方公里。出路何在?唯有选择性地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正是在此指引下,上海工业园区开始探索“另类”活法,控制产业用地总量,用好产业用地增量,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提高用地项目质量。 活法之一是调整劣势企业,“腾笼换鸟”。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乐景彭说,淘汰劣势产业,是眼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第一批250家劣势企业关、停、搬、转后,上海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公布将部分企业从零星分散的工业点淘汰出局。 几无新地可用的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位副区长说,“腾笼换鸟”是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的“生地之道”。目前,这个区已对31家能耗大、污染重、产出率低的企业关、停、并、转、引,年内将再调整43户,预计可盘活土地1000亩。 活法之二是改建标准厂房,变少为多。 “向空中发展”、提高地块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成了全上海80个工业园促进存量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各园区纷纷进行一层标准厂房改造,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在地面扩张;能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建单层建筑;能统一建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仅松江一个区,通过改造、利用标准厂房,在不增加一寸土地的情况下,就可增加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利用面积。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董事长陈妙法说,通过提高容积率,可使企业在不增加土地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来说,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约10个百分点。 活法之三是回收闲置土地,起“死”回“生”。 清理闲置土地、让闲者不闲,上海工业园区眼下在“回购”闲地上动足脑筋。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开发区——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了6种土地回购模式,即调整功能的回购、动迁回购、拍卖回购、协议回购、违约回购和到期回购,截至今年3月,已累计回购再利用的土地33万平方米,厂房22万平方米,占开发区可利用土地的15%。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乐景彭说,目前上海工业集中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还不太高。未来5年内,通过对开发区的改善提高,目标使上海工业集中度提高到70%;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产出率由现在的17亿元上升到30亿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