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展示馆在马尾开馆-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展示馆在马尾开馆

2021年05月06日 09:42   来源:福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白眉侨批展示馆对外开放,拟打造全省首个民间侨批博物馆。
白眉侨批展示馆对外开放,拟打造全省首个民间侨批博物馆。

  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展示馆在马尾开馆

  福州晚报记者 马丽清/文 林双伟/摄

  批,在福州方言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过去海外侨胞寄给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它承载着海外侨胞满腔的家国情怀。

  近日,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展示馆——白眉侨批展示馆对外开放,展示马尾侨乡文化,记录马尾海外侨胞的艰辛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目前,该馆正着力打造全省首个民间侨批博物馆。

海外侨胞寄给国内亲友书信的信封以及汇票。
海外侨胞寄给国内亲友书信的信封以及汇票。

  收藏2000多封侨批

  4日,记者在“馆主”周小川的带领下,探访了白眉侨批展示馆。

  展示馆由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会员企业和智慧艺风文化(福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打造,坐落于马尾区亭江镇白眉村内。

  馆内有五个展厅,已打造好的两个展厅分别展陈侨批和侨批文化主题书法作品,还有侨批书籍阅览厅、华侨物件展示厅、闽南及潮汕侨批展示厅在筹建。

  “‘批’是福建、潮汕等地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期,历时一个多世纪,主要分布于闽粤两省。”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小川说。他从2008年开始搜集、研究闽粤地区的侨批,至今已收藏2000多封。他说,马尾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漂洋过海谋生者络绎不绝。他们有着强烈的“根”意识,艰苦打拼,稍有积蓄便想方设法寄回家。

  最开始,侨批通过民间渠道寄送,因而出现职业投递人“水客”。随着出国谋生的人增多,侨批局、银信局等侨批业专门机构应时而生。在那个年代,侨批从业者凭着诚信、敬业、重义,在侨胞与侨眷间建立起跨越山海的联系。

“杨人月金铺汇庄”的侨汇单。
“杨人月金铺汇庄”的侨汇单。

  周小川说,福州侨批业值得一提的是亭江镇的杨人月。1911年,他随父往新加坡谋生。30年后,靠着勤俭积累了一些资金,杨人月相继在哇里街开起船务公司,常协助福州侨亲到新加坡谋生;开设汇兑庄,帮助同乡把钱汇回家乡。他还在福州开设金铺分号“信泰商行”经营侨汇。靠着经营有方,他成为当时新加坡的知名华侨领袖之一,且被推选为新加坡政府的参议员。

  目前,展示馆展示了多张“杨人月金铺汇庄”的侨汇单,上面都钤盖有“杨人月汇兑信局图章”印迹。

  20世纪70年代,侨批业务由银行接办,民营侨批业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提升了通信效率,也代替了一纸侨批。2013年,侨批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陈景仲的侨批。
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陈景仲的侨批。

  一纸侨批见证家国情怀

  侨批里讲述了什么故事?

  记者看到,展示馆展陈了数十件从民国到20世纪90年代的闽粤地区侨批,其中马尾的占大多数。

  这些泛黄的侨批里,既有家长里短的倾诉,也有家国情怀的感叹;汇款单金额大小不一,有的寄给亲人用于日常生活,有的则是给家乡修公路、建学校。

  两封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陈景仲的侨批,引起记者注意。一封讲述了施文清初到美国谋生的艰难,诉说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封则写到施文清为新建白眉小学而在海外乡亲中募集资金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见闻分析了中外教育差距,字里行间饱含着家国情怀。

馆内墙上挂有与侨批文化有关的书法作品
馆内墙上挂有与侨批文化有关的书法作品。

  他在信中嘱咐道:“将来学校建成后,建议尽可能统一校服,然后拍几张照片寄给我们,算是我们为家乡作的贡献。”

  记者联系上这些侨批的捐赠者陈景仲。今年70岁的陈景仲曾任白眉小学校长,他是施文清的邻居、老师,两人情谊深厚。20世纪90年代,施文清随家人到美国打拼,一开始在餐馆打工,后来逐渐站稳脚跟开了餐馆。虽相隔万里,施文清始终牵挂故土。

  陈景仲说,20世纪90年代,施文清给他寄了十几封侨批,除了诉说自己的近况和问候长辈外,就是了解家乡情况。数年间,施文清不仅发动侨胞捐资新建白眉小学,还主动捐资修建白眉村到前洋村的水泥路。

  亭江镇党委书记阮斌说,侨批不仅是时代的记忆,更是亲情、乡情、家国情的记录,见证了侨乡发展的变迁。亭江镇是著名侨乡,20世纪90年代,亭江镇侨胞陆续在海外淘到金后,掀起了建设家乡的热潮。

“馆主”周小川(右一)在给游客介绍侨批文化。
“馆主”周小川(右一)在给游客介绍侨批文化。

  讲好故事弘扬侨文化

  如今,马尾在海外拼搏的侨胞,有15万人到18万人。承载着几辈人鲜活记忆的侨批,成为马尾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马尾区侨联主席林长干回忆,20世纪60年代,他的父亲赴美国打拼,当时通信不发达,只能通过侨批了解彼此近况。每隔两三个月,他父亲就会往家里寄钱。侨批从大洋彼岸出发,要两个礼拜才能到村里,之后由专人送到家里。某家收到侨批领了钱,四邻八舍都知道。在一封封侨批中,除了报平安、问候、嘱咐的话外,还记录了钱物的分配方案。当时侨胞在外赚钱不多,在给亲属分配时,尽量做到人人都能获得适当的数额。

  “纸短情长,待我也到美国打拼后,才深感这一纸侨批里蕴含的沉甸甸的情谊。”林长干说,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故事。侨批不单是华侨家书,更是几辈人集体的记忆遗产,但现在的年轻人知之甚少。随着时代更迭,很多侨批资料已丢失。眼下,马尾区侨联正计划发动马尾侨胞,一起搜集、整理侨批资料,保护、传承好侨批文化。

  阮斌介绍,接下来,他们将依托白眉侨批展示馆这一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好侨批故事。同时,计划在白眉村打造侨批文化主题公园,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让侨批文化中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爱国爱乡、开拓进取的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刘曦涵】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