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收藏3000多册家谱 助华侨华人找到祖源-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祖孙四代收藏3000多册家谱 助华侨华人找到祖源

2021年11月07日 09: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长沙11月6日电 题:祖孙四代收藏3000多册家谱 助华侨华人找到祖源

  作者 向一鹏 关紫文 万励

  用便笺贴着姓氏“李”“王”等,一本本家谱被绒布包裹,摞满墙面。在湖南长沙的一栋居民楼里,藏着一家凝聚了祖孙四代人心血的家谱馆,馆长杨岳平一家人共收藏了216个姓氏,3000多册家谱,多名华侨华人曾来此寻根。

  “我与家谱结缘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爷爷收藏的清朝同治年间我们杨家的家谱,还有光绪和民国时期的谱。”杨岳平介绍说,目前她收藏、编修、研究家谱已40余年。

杨岳平在自己的家谱馆整理已收藏的家谱。向一鹏 摄
杨岳平在自己的家谱馆整理已收藏的家谱。向一鹏 摄

  从十几岁起,杨岳平便跟着父亲一起手抄家谱。当时,她父亲要出一本系统介绍岳麓书院山长(即岳麓书院主持人)的集子。“因历史资料记载不够,我们一家人就四处寻找、抄录相关的家谱、族谱资料,找遍了各种图书馆、档案馆、旧书店等,一页页地抄谱,抄不了就复印。”

  大学毕业后,杨岳平被分配到株洲工作,只要闲暇时,她便在这些旧纸堆中度过。她并不觉得家谱上记载的是沉重刻板的“文献”,反而认为那些老祖宗的名字都是活的,是用另一种口吻在跟她在讲故事,是一种很厚重的历史。

  在杨岳平看来,最近二三十年,中国很多地方兴起修谱、收谱的风潮,许多华侨华人回祖籍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根。“我记得我们家最开始是1990年,我外公的一个同学从德国来信说他要回来,并问了一些家谱的事情。后来,很多人都知道我家收藏、编修家谱,陆续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多名华侨华人慕名而来。”

杨岳平的儿子杨印文负责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向一鹏 摄
杨岳平的儿子杨印文负责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向一鹏 摄

  2016年,退休后的杨岳平创建了上述家庭式的家谱馆,开始帮助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修建家谱。受疫情影响,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马来西亚侨团一行34人来到长沙寻根,希望杨岳平帮助找到他们的祖源,将祖辈迁徙的路线弄清楚。

  杨岳平介绍,这些华侨华人在回到马来西亚后不仅修葺了祠堂,还修建了自己的族谱,并将这些照片发给自己,表示感谢。“家谱是一种民族记忆,华侨华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是炎黄子孙,我的工作能帮助他们找到家族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杨岳平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和儿子也爱上了家谱文化。如今,儿子杨印文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家谱数字化。

  “纸质家谱一般15年或更长时间才更新一次,且不太方便查阅。”杨印文介绍说,他将纸质家谱上人的基本信息和照片、视频等录入系统,形成电子家谱,不仅查阅便利,而且能实时更新信息,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自家的族谱。“我们查一个姓氏源流,只需要输入两三个关联人的名字,用大数据进行匹配后立即就能查出。数字化的修谱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地服务华侨华人的寻根、修谱。”

  “许多华侨华人都有寻根问祖、修族谱的意向,他们对自己从哪里来非常想了解,杨老师编修、收藏家谱、族谱的事业,对华侨华人的寻根非常有帮助,有意义。”长沙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斌表示。(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