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龙泉书院“国学讲堂”第三期讲座举行

晋江新闻网9月19日讯 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如何重建?国学经典中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昨日(18日)下午3点半,晋江龙泉书院“国学讲堂”第三期讲座举行,邀请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傅小凡解读《论语》。
傅小凡说,《论语》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思想、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而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也是个社会转型期,从农奴主制的封建制社会,向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帝制进行转型,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傅小凡认为,理想与信仰是道德的基础,各种道德标准正是理想原则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理想和信仰,人才能用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理想和信仰包括对宗教神灵的敬畏与鬼神迷信的禁忌。理性与自觉,是通向理想目标和信仰彼岸的道路和方法。意志与自愿是道德主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这与内心的信仰又是相通的。如果没有理想和信仰,道德标准和规范便只能是外在的束缚。
傅小凡也从《论语》中进一步进行解读,他说,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对于道德规范这类性质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自己的回答。孔子认为,敬畏感是确定伦理规范的基本前提。所以孔子才会说君子有“三畏”,这就是《论语·季氏》中所言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与此同时,孔子也清楚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之间存在矛盾。在《论语·里仁》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那么,如何解决人本性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孔子也同样从人性中寻找可能性。同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克制人性本能的欲望,维护道德规范。
“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是可能的,也需要一个切入点。”傅小凡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龙泉书院“国学讲堂”的创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和闽南文化,以“讲清楚中华文化”为主要宗旨,今后将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国学活动,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结合沙龙、经典诵读等形式。(记者 董瑞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