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全国率先使用义工身份信息与社保卡实名对接

2016年10月14日 09:0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江门发放电子义工卡逾2万张,都已实现与社保卡实名对接。这是样卡。
    江门发放电子义工卡逾2万张,都已实现与社保卡实名对接。这是样卡。 全泽超 摄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社会氛围由来已久。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36万,其中党员志愿者约3.6万人,党员基层志愿服务队907支,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接近10万小时。为便于对志愿者服务进行管理,江门今年在全国率先使用个人社保卡数据系统实现注册志愿者实名制,并做到个人身份信息与社保卡数据互联互通。

  集四大模块于一体与社保卡实名对接

  “与早期的发动阶段不同,我们现在的志愿者服务已进入了管理提升阶段。”江门市五邑义工联合会主席司徒捷告诉笔者,江门早在2007年就开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志愿者服务管理中。为了更好地对志愿服务进行统筹管理,今年4月23日,江门志愿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完成优化升级。这个历时一年半开发完善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使用个人社保卡数据系统,实现注册志愿者个人身份信息与社保卡数据互联互通,并做到集电子义工证、义工信息管理、义工APP、义工微信端等四大模块一体,电脑PC端、手机客户端等应用平台全覆盖。

  “考虑到手机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开发了手机APP、微信平台,做到和PC端功能一样。”负责该项目的五邑义工联合会专职秘书刘超说,平台增加了很多功能,从活动的申请到组织,都大大提升了便捷程度。

  原系统上的一些不足,此次也得以改进。“以前我们组织活动最怕的就是录入服务时间。”一名党员志愿者说,因为这些信息都需要手工录入,要花费很长时间。新系统上线之后,每个申请成功的志愿活动都会自动生成两个二维码,志愿者用手机扫一下就可签到和签退,中间的时间差为服务时长。“此外,组织活动的管理者用手机扫该名义工卡上的二维码也可为其签到、签退。”刘超表示,现在志愿者服务活动都会结合两种方式,签到时由管理者扫码,以便核对义工人员信息,签退时让志愿者聚在一起扫二维码,顺便进行活动总结等,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

  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志愿者服务社区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是江门打造“爱心之城”的重点,为切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江门注重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带头作用。去年江门出台了《加强党员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意见》,要求在职党员都要登记注册,每年服务时数不少于20小时,并纳入民主评议、评先评优内容。今年,江门市又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两学一做”活动内容,点燃了众多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为推进志愿者与项目活动匹配,新平台专门设置了“志愿地图”,提供搜索“附近活动”“附近组织”的功能,接下来还将推出根据活动类别搜索的功能,为志愿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提供便利。刘超向笔者展示了义工APP上的地图,在密密麻麻标识着的红色小气球中,随便点开一个都有相应的活动信息介绍,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想要参加的组织或活动。

  据悉,从5月份开始,江门就利用“江门义工”“文明江门”等微信公众号,江门义工网、义工APP作为发布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引导党员志愿者使用电子义工卡,实现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服务转变。

  计划与银联携手探索星级义工回馈模式

  “志愿者服务要做到信息化、制度化、常态化,其中信息化是基础,制度化是保障,常态化是目标。”司徒捷认为,借助电子义工卡这个工具,江门的信息化与制度化紧密结合,已达到了实现常态化的最高层次。

  “有了义工卡这个身份标志之后,志愿者的自我荣誉感、责任心都会加强。”江门市五邑义工联合会秘书长李昆韶介绍,个人志愿服务信息可通过全市范围内的社保终端设备进行查询,实现志愿服务时数记录的真实可靠,保证每名志愿者的服务行为都得到如实证明。目前,电子义工卡已发卡超过2万张,都已与社保卡实名对接。

  事实上,有了便捷的系统支持,江门地区“零服务”“零培训”的“僵尸”义工和组织已经逐步减少。接下来,江门还将进一步探索志愿者回馈计划,在全社会层面营造崇尚公益的氛围。

  目前,市义工联已计划与银联合作,发动爱心商家建立公益联盟,通过提供特殊消费折扣等方式,回馈星级义工。“我们将发出倡议书,号召有心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商家参加。”李昆韶表示,因为社保卡有支付功能,又可读取出志愿者的服务信息,可以很便捷地识别出星级义工,并对其提供消费折扣。下一步,江门还计划在平台上开拓即时通信功能,让志愿者借此组建“朋友圈”,展示自身风采,并进行经验交流展示,传递正能量。(撰文:陶然 统筹:詹雨鑫)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