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发射场为“胖五”量身打造

本报文城11月3日电 (记者况昌勋 通讯员刘远航)今晚,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继长征七号成功首飞之后,再次闪耀全球。这座为满足新一代大推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而建设的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胜利完成了实战的检验。
“新火箭、新设施、新保障、新要求,难度大、风险大。”文昌航天发射场技术负责人、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指挥部质量监督组组长毛万标用四个“新”和两个“大”来形容此次发射特点。他说,今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但只是部分检验发射场设备设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标志着文昌航天发射场能力全面形成。
“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选址海南文昌,解决了‘大火箭’的运输难题。”文昌航天发射场副总工程师胡旭东说,长五火箭“腰围”粗,达5米,比现役火箭多出近一半,所以很多人都称它为“胖五”。“以前中国火箭都是‘坐’火车前往发射场,所以受铁路隧道尺寸的限制,火箭的直径最大为3.35米,而现在火箭可以‘乘船’抵达文昌航天发射场,就可以突破这个限制。”
“胖五”就是“乘坐”远望21号、22号船组成的火箭运输船队,于8月26日从天津港起航,经过6昼夜航行,于9月1日安全抵达文昌清澜港码头,随后,火箭再通过公路运输方式,分段运送至发射场区。
毛万标介绍,发射场选址海南,优势明显,一是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能够提升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二是射向宽,火箭残骸落区均在海上;三是海运便捷、可行性强,能够解决大推力火箭的运输难题;四是布局优化、优势突出,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形成沿海内陆、高低纬度、各种射向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文昌航天发射场至少取得了5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毛万标说,一是实现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二是实现了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的突破,三是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四是实现了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场建设的突破,五是实现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储运技术的突破。
“针对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测试发射需求,我们建成2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攻克新型运载火箭低温推进剂贮运、加注、控制难关;采用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缩短火箭发射场区测试周期;建成体系完善、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和勤务保障五大系统,具备世界先进的发射测控条件。”毛万标说。
文昌航天发射场还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发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了航天发射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绝对安全;建成一体化试验任务组织指挥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系统,推动发射场各类信息高度融合共享、集成高效;研制发射场运行管理平台,对测发测控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控制,实现了组织指挥一体化、操作使用远程化、信息管理网络化、技术保障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