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空气卫士——闻臭师:“鼻子得年审”(图)

海南依靠优质的空气质量吸引不少候鸟,而为我们守护这份优质空气的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对城市大气中的异味进行采集、监测和嗅辨,也是评判空气污染程度的“法官”,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为净化城市环境服务,我们称他们为气味评价师,也叫嗅辨员,俗称“闻臭师”。
10月25日,为监测和评价三亚某污水处理厂臭气浓度是否达标,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携带设备来到采样现场,对该厂厂界气体进行采样,然后带回实验室通过“闻臭师”的嗅辨,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该厂周边臭气浓度结果,该结果可以作为环境监管部门判定该厂臭气浓度是否达标的依据。

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有30多名持有资格证的“闻臭师”,70后刘统亮是海南省第一批拿到资格证的“闻臭师”。“干我们这一行,经常和不同臭味的气体打交道。在空气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来历不明的臭气,仪器设备不能测出是哪种污染物,浓度是多少,但是人能闻出来,恶臭是否超标的判定,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耐受力确定的,而鼻子是最终的判断依据。” 刘统亮解释道。“大气污染物不只有PM2.5,还有因为各种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恶臭气体。恶臭气体的影响来得更直接,它会通过人类嗅觉器官对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引起呼吸道的疾病。”

“闻臭师”用鼻子鉴定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应。而要成为一名嗅辨师,需要通过国家认证,还要经过“年审”。如果“年审”没有通过,就得下岗!”刘统亮说。由于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退化,“闻臭师”的年龄通常也限制在18至45岁之间。
“平时走在路上,闻到一股味道后,下意识会想是不是超标了。” 刘统亮说,虽然外界对于这样一个“闻臭”的职业觉得有些搞笑,“但这就是嗅辨师的工作价值,既然做了这个工作,就一定要认真负责。”
80后女孩陈金红是位女闻臭师,平时特别注意嗅辨工作要求。“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清规戒律’,比如,抽烟、喝酒肯定是不允许的,工作前不能吃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也不能有鼻炎,一旦感冒,嗅觉将不灵敏,就不能参加嗅辨工作了。作为一名女闻臭师,我在参加嗅辨工作时,还不能喷香水或使用带有香味的化妆品、护肤品等等,只能素面朝天”,陈金红开心地畅谈。

由于人的嗅觉主观性较强,要保证鉴定结果精确,一个样品往往需要6个嗅辨员同时完成。“就像打公用电话”一样,互不干扰。采集样品后,每个嗅辨员会拿到3个密封的袋子,3个袋子中只有1个里面打入了从现场采集的样品空气,而其他两个袋子中则只有干净的空气,最后通过公式对6人的嗅辨结果进行计算,得出该点位的臭气浓度结果。

“闻臭师”的工作看似容易,其实非常关键,其评价结果是直接判定企业臭气浓度是否达标的依据,该岗位责任重大,因而臭气浓度分析从现场气体采样到嗅辨检测,各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副主任谢东海介绍,近几年,随着项目的逐渐增多,我们嗅辨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很多大项目的开工建设,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闻臭师”就是用鼻子来改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