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市区最早别墅区:华侨新村欲“蝶变”

2016年11月09日 11:36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市民骑着“小黄人”穿过华侨新村
市民骑着“小黄人”穿过华侨新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祖国号召,许多侨居海外的华侨纷纷归国,落脚泉州老城区华新社区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屋造房,一幢幢中西合璧、颇具闽南风格的别墅,出现在北门街畔,前后共5排48幢建筑,形成了如今的华侨新村。近年来,随着泉州整体打造创意文化区,华侨新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很多房子已经出租改成了咖啡馆、餐馆,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人气。作为城区最早的别墅区,华侨新村被确定为“社区营造”示范点之一。

  昨(11月8日)天下午,记者在开元街道、华新社区“当家人”的带领下,走进这片欲谋“蝶变”的老街区。已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华侨新村,尽管当年的第一代华侨已经看不见了,现存的房子也几经修复,部分甚至已经倒塌,但是片区内正当壮年的大樟树,不仅见证了片区的起起落落,更为现在的人们提供了一片阴凉。

  居民商户吐心声

  五十多年的老住户

  希望营造出新变化

  昨日下午,在华新社区黄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华侨新村4排6号,一辆越野车紧贴着大门停靠在路边。里面居住的是80岁的老黄夫妇,从1961年搬进4排6号起,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

  听说华侨新村将进行社区营造,从边边角角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交通、卫生等问题,老黄夫妇十分开心。“这两年私家车越来越多,门口都成了停车场,而且不少车都紧贴着大门停放,我们出门都不方便了。”老黄期待,社区营造后,自家门口车辆乱停放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老黄介绍,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外面都还是土路,是他牵头与邻居一起出资铺了水泥路,只是年久失修,如今外面的水泥路已经坑坑洼洼,他希望未来的路面可以平整些。

  今年80岁的老黄还保持着晨起打扫卫生的习惯,他感叹道,这些年来,随着商家的入驻,华侨新村的垃圾也多了,打扫家门口的水泥路时,时常看到快餐盒、饮料瓶等垃圾,他期待,未来这些卫生问题能得到解决。

  “华侨新村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区,我想进行社区营造后,这里的小毛病都会被整治,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它越变越好。”老黄表示非常期待社区营造将带来的新变化。

  商家期盼营造提升

  软实力和硬件设施

  “社区营造,那是好事啊,我这盼望了多少年的老问题终于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了。”昨日下午,在华侨新村5排15号“小城故事会”里,掌柜的蔡晓川十分期待社区营造将带来的变化。

  蔡晓川说,由于华侨新村建设年份较早,小区的基础设施较为滞后,而且近年来,随着私家车的增加,开放的华侨新村成了免费停车场。“路边总是停了很多车,高峰期客人的车都进不来,或者进来了也出不去,每次都要为这件事费不少时间跟精力。”蔡晓川期待,社区营造后的华侨新村在交通堵塞、停车难等方面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目前,华侨新村大多是靠商家宣传,社区营造后,华侨新村将上一个新台阶,软实力和硬件设施一同提升,作为在华侨新村内经营的商家,我们也将受益匪浅。”蔡晓川说。

  他说,社区营造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华侨新村是典型的商住结合型小区,他希望未来社区营造的方案能充分考虑到商住结合的融洽点,既不盲目扩大商业化,形成热闹甚至嘈杂的环境,影响居民居住,同时也不封闭小区,影响商家的生意。

  街道社区谈未来

  专门董事会在筹备中

  打通爱国路至关重要

  “由政府牵头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再交给居民自己管理,大家都很欢迎!”据开元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自从今年8月份市里相关部门召开“社区营造”专题座谈会后,社区、街道都在筹备这件事情,“经过前期的调查、发动,准备成立一个由居民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专门对接今后新模式的管理和服务”。

  同时,对新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地下的污水管网、地面破损的修复、路灯更换等,听说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在谋划,“听说社区内的原中侨轻机厂也将一并改造,建地下停车场,这样一来,目前车辆停放难题也能一并解决”。

  “打通、拓宽东西走向的爱国路,直接到新华路,就能解决目前的道路交通问题。”社区黄主任说,目前该项目已经敲定,具体拆迁方案也在草拟中。

  “全新的社区服务模式,从管理理念到服务预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但摸着石头过河,总能想出好的对策和方法。”对今后商住合一的华侨新村的社区服务图景,黄主任显得很有信心。

  相关链接

  市区首个别墅区:华侨新村

  华侨新村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北门街,是中国首个归国华侨高档别墅区,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的住户以印尼及菲律宾归侨、侨眷为主。据泉州《1949-1985年大事记》记载,为了安置回国的归侨和侨眷,“1955年,始建华侨新村,历经数年建成5排48幢花园别墅建筑群”。

  整体建筑呈井字形布局,门牌编号以几排几号编就,简单易记,建筑大多是独栋的花园洋房,但也有部分几家合住的公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极富泉州传统的厝,也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但泉州红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这也跟归国华侨的身份有关,年少离家,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又住惯了国外的房子,于是两相结合,形成了现有的建筑风格,在泉州其他地区,华侨多的地方,建筑大多是这种形式。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