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非遗传人林建军:学我的本事,超越我

“技术的传承不能搞保护主义,不要怕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没有创新,再古老的技艺都是要灭亡的。”林建军,这位30多岁的莆田市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的获得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莆田木雕林建军传习所已经创办近两年了,这是莆田市第一批木雕传习所。“在这里学习我不收学费,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这门技艺,毕竟要完全掌握莆田木雕的精髓没有十年的苦练是很难达到的。”

林建军16岁时因为家境原因早早地开始了学艺之路,其间遇到过有着知遇之恩的师傅,也曾因好学而遭人嫉妒;有过创业的成功,也有过面临市场寒冬的煎熬。如今,他在继承莆田传统木雕工艺“精微透雕”的基础上开创了“纹雕”新技法。超越前者,就要有自己独特的作品问世,林建军依旧每天10多个小时手拿刻刀,只不过,在创作之余培养学生也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个学生的功底不同,我教授的方式也不同。”林建军的传习所里,经常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谈起木雕,林建军说得最多的是文化功底,他常常跟学生们聊的是思维上的拓宽和感悟。传习所里,摆着十多张小桌子,学生们来了,就在自己的位置上依据进度的不同,各自练手。此时的林建军则在一旁观察,时不时上前为学生们示范。
“雕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每天都在机械般地运动双手。”林建军的颈椎就因为长期工作有着严重的劳损,“把传统木雕的精细吃透已经需要好几年的功夫,之后若还想有所突破,除了天分之外,还需要一份对雕刻的无限热爱。”
传习所正是林建军对未来的期待,将曾经濒临失传的技艺开枝散叶,让更多的人去拥有它,这样才能汇聚成相互鼓舞的力量。“我不怕徒弟学走我的本事,而是担心他们拿不出超越我的作品。” 本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