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专家建言江门侨捐学校“活化”:可改为非遗馆

2016年11月10日 15: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廛溪学校已改成了侨捐学校再利用的展示馆。
廛溪学校已改成了侨捐学校再利用的展示馆。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在江门白沙镇冲泮村委会,有间已有80多年历史的侨捐学校——冲泮学校。

  1929年,陈氏宗族华侨和乡亲筹集资金,动工兴建了谟翁陈公祠,一方面用以纪念先人,另一方面让氏族子弟有个舒适的上学场所,这就是后来的冲泮学校。1991年停止办学后,冲泮学校曾被用作村委会办公场所,也被用作过老人活动中心,目前处于闲置状态。

  “台山侨捐学校的闲置,是随着乡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些学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认为,侨捐学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闲置的,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目前,像冲泮学校这样的完全闲置侨捐学校,台山还有55所。由于产权不明、捐建人不同意改变用途等原因,目前这些完全闲置的侨捐学校难以“变身”。“房子空置了很快就坏。”重修谟翁陈公祠筹备委员会召集人陈焯荣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闲置校舍保护也越来越难。

  南方日报记者 袁佩如 戴惠甜 黄叙浩

  农村校舍“活化”较难

  “谟翁陈公祠作为学校,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作为祠堂,是陈氏宗族的纽带。”陈焯荣觉得,修缮很有必要,但是在筹备重修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些疑问。

  据悉,谟翁陈公祠建设时,土地由当地村委会提供,华侨和乡亲捐钱捐物,由于当时土地管理意识不强,并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

  “现在重修就很没有底气,别人的东西自己花钱来修,以后遇到问题怎么办,会有顾虑。”陈焯荣说。冲泮学校目前多处墙壁出现裂缝,地面凹凸不平,课室堆满杂物。

  台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吴振文介绍,当时侨捐校舍用地基本是由当地村委会或村小组提供的,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因而学校撤并后出现了产权争议。同时,大多数侨捐学校的资金来源复杂,多数不止一人捐建,有的由当地村民参与共同出资兴建,校舍资产的归属争议较大。吴振文说,闲置学校要重新投入教育用途,需要走很多程序,涉及村、镇统一规划等多方面,有困难。

  此外,从2000年起,广东省颁布规定,任何侨捐项目的变更,必须经过捐资人同意。据了解,目前,台山个别独资捐建的学校被撤并的旅外乡亲意见最大,对以前发动他捐办学校、后来却要撤校一事感到不满。但是没办法,由于这些侨捐学校没有生源,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导致撤校。吴振文说,学校、村委会、镇政府、教育部门等都做了很多工作安抚华侨情绪,大多数人也能理解,但也有些不同意改作非教育用途的,存在争议。

  热心人士“保育”有方

  侨捐学校环境不错,闲置很可惜,实际上,社会各界一直在行动。

  在冲蒌镇的启育学校,台山市敬修职校教师甄静文和她的学生使用无人机对学校进行航拍,“我们希望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所学校,全方位地展示这所学校独特的建筑美学。”

  “华侨捐建的学校,是侨乡独特的文化印记,值得一代代侨乡人传承。”一年多前,甄静文带领环境与艺术专业的学生成立了一个侨捐学校保育小组,对台山的闲置侨捐学校进行测绘,然后交由广告设计的学生制作成动画,放在网上推广,“带动台山的旅游和闲置学校的再利用。”她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保育小组的努力得到来自顺德的收藏家郭鑑龙关注。现在的启育学校已经“变身”为郭鑑龙的私人工作室。校道两边种植了各种植物,一改杂草丛生的境况,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学楼随处可见各种古色古香的摆设,和学校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非常相称。教务室里还有4张大长桌,桌上放置有纸笔和小摆饰。

  “将一间闲置的学校改造成为古典休闲的私人工作室,一点也不容易。”郭鑑龙说,为保留启育学校原有的面貌,外墙建筑上不能作太大改动,唯有在设计方面动心思。他将自己收集回来的旧物品整理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一桌一椅,都蕴藏着他的巧思。在旧物品的衬托下,学校显得更具历史感。

  甄静文看到原来空置的启育学校变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郭鑑龙工作室,甚是欣慰。目前,乡村学校保育小组已经完成了对29所学校的测绘,他们准备将整理的资料提供给旅游部门,甄静文希望能够出版旅游手绘地图,发掘旅游新亮点。

  另一支保育力量——海外台山侨青组成的台山侨青会则利用廛溪学校改建成侨捐学校再利用的展示馆。侨青会会长叶仕杰介绍,侨青会计划每月举办主题活动,利用音乐会、艺术展等,展示侨捐学校的特色。可喜的是,侨青会正在与敬修学院的保育小组对接,共同将保育小组的“活化”方案推向市场,让更多资本和力量参与到闲置侨捐学校的再利用事业上来。

  专家

  引导华侨华人捐资设立侨乡文化研究基金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认为,分布在城镇中心的闲置侨捐学校,由于其位置便利、周边人口数量较多,其活化利用难度也相对较低。这类闲置校舍,大多能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文化、娱乐需求,改造成为社区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重新投入到教育、公益、文化等用途,实现其历史价值。

  “闲置侨捐学校再利用的难点是如何把分布在农村地区的闲置校舍利用起来。”张国雄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减少,乡村闲置校舍如何寻找出路,令人担忧。

  结合江门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张国雄建议,闲置侨捐学校的再利用,可从文化建设方面着手。“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目前正面临着缺少展示场地的问题,如果能把闲置的校舍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可助力江门的华侨文化建设。”据了解,目前江门已有白沙茅龙笔、罗氏柑普茶、新会鱼灯、茶坑石雕制作、荷塘纱龙以及开平民歌等101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同时,也要引导侨胞参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让侨胞的捐赠实现价值。

  张国雄认为,政府应做好建设规划,与华侨华人做好信息对接。“比如,政府可以和华侨华人做好沟通,告诉他们,哪里需要捐赠什么功能的建筑,让他们在进行捐赠时更心里有数。”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石坚平则认为,除了做好信息对接外,政府还应充分了解华侨华人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捐赠目的。“有的华侨在捐赠的时候希望能留下一些实体建筑以作纪念,有的华侨希望自己的爱心能帮助更多的人,政府应倾听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捐赠做好相应的指导并给出建议。”

  此外,石坚平希望,政府能引导海外华侨华人转变观念,多引导他们参与侨乡的文化事业建设。“目前,华侨华人捐资设立文化研究基金已在海外形成趋势。但在国内,这类捐赠还是比较少见的。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侨乡的文化事业建设,可捐资设立侨乡文化研究基金,在一些文化研究成果中,如论文和学术著作中,可突出资助者的名字,以表彰其贡献。这样,侨胞的捐赠就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了。”石坚平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