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艺人黄兵强:重拾佛山灰塑技艺

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工艺和室外装饰艺术,俗称“灰批”。
佛山灰塑,兴起于明代,风格粗犷,以讲究神似而著称珠三角,尤以祖庙内作品为代表,有《薛丁山三探樊家庄》 和《断桥会》等。
布氏家族是佛山灰塑艺人的代表。布锦庭是清末民初佛山最有名的灰塑艺人。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最后一个传人布辉的去世,佛山灰塑艺人至今难寻。
黄兵强祖籍韶关。20多年前来佛山打拼,10多年前,在朋友介绍下开始接触灰塑技艺。10月底,佛山评出首届民间艺术大师30名,黄兵强以灰塑艺人的身份名列其中。
是什么让他决定重拾行将消逝的传统技艺?十多年的坚持中,又有哪些酸甜苦辣?面对未来,他又如何打算?日前,佛山日报记者专访了黄兵强。

因为钟爱所以投入
与黄兵强相约在南海罗村孝德湖边进行采访。因为,这里刚建好的一间仿古式书院里,有他的作品。
新建的书院面积并不算大,但青砖镬耳灰塑木雕等,让它古风十足。而这座仿古式建筑的门楼、正室以及回廊的屋脊上,分别有黄兵强的三件灰塑作品——《五子登科》、《福禄寿》及《高冠榴莲图》,三件以传统笔法来塑造的作品,寓意吉祥,造型追求趣味性。
黄兵强祖籍韶关翁源,1992年,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他只身到佛山来闯荡,陶瓷工艺品设计、雕塑、铸铜……这些年来,与艺术相关的很多行业他都涉足过。十多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开始接触灰塑艺术。
“因为对岭南古典建筑的钟爱,我慢慢开始专注于灰塑的创作。”黄兵强回忆,首次接触这种屋顶上的艺术,他即被那鲜艳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所吸引。
从那以后,他便经常到祖庙、广州陈家祠等保留有灰塑的古建筑中去学习和摸索,也在有关古建筑的书中去查找有关灰塑的点滴,开始了边学边做的灰塑之路。
“佛山灰塑艺术世家布氏家族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祖庙万福台西门楼上方的灰塑《断桥会》 便是布锦庭的作品,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色彩明快,看起来令人舒适自然。”谈及灰塑作品,黄兵强对佛山灰塑艺术世家布氏家族的技艺赞不绝口,并表示这些灰塑,是他学习和研究灰塑技艺的代表性作品。
屋顶作业考验毅力
黄兵强自称是目前在佛山坚持做灰塑的唯一一个人。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灰塑是一种在屋顶作业的艺术,比其他如木雕、砖雕、陶塑等古建筑装饰艺术都要辛苦。
“罗村孝德湖边的这个工程,就是今年最热的时候——6~8月份做成的。”黄兵强说,“由于在屋顶高空作业,没有树荫遮挡,每天上午10时以后,下午3时半以前,基本是不能工作的。”酷暑中置于阳光下暴晒,即使不做什么,一般人也是难以抵抗这股炎热。因此,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惊人的毅力,一般人是很难再坚持做这项苦力活了。
争取非遗寄望传承
10多年来,黄兵强在灰塑艺术创作上风雨无阻,如今更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灰塑艺术上,其灰塑技艺已得到认可——今年,他荣获佛山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而随着传统古建筑的复建,灰塑这种岭南传统装饰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因此他能接到的活儿一茬接一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做完这一单,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到下一单。其灰塑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石湾酒厂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等,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然而,谈及未来,黄兵强却很迷茫。“佛山灰塑曾以讲究神似而著称珠三角,然而,时至今日,佛山灰塑传人却难觅。”黄兵强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申请市非遗,将佛山灰塑这种岭南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黄兵强觉得,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愿意做灰塑的人。“做灰塑是一项苦差事,现在懂艺术又愿意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很难找。”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黄兵强感慨道,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做这一行。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