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村庄“众筹”建革命纪念馆 铭记历史激励后人

2016年11月24日 14:12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开馆至今,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开馆至今,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核心提示

  一个村庄拥有文化馆、艺术馆或者不是新鲜事,但南安市洪濑镇扬美村却有一个特殊的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它是由村两委带领村民用半年时间建成的,许多村民无偿捐献老物件作为展品。这特殊而又珍贵的纪念馆一落成,便迎来一拨拨的参观者,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

  □记者廖培煌 通讯员梁少煌 /文 林劲峰/图

热心村民将革命文物捐给纪念馆
热心村民将革命文物捐给纪念馆

  革命纪念馆 免费对外开放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距离洪濑镇区2公里的扬美村。革命纪念馆就在公路边的扬美村委会大楼3楼。纪念馆楼梯口的“闽浙赣原中央苏区扬美老区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记者到访时,已有不少当地村民和南安的一些离退休老干部在参观。

  纪念馆占地40多平方米,里面的设施崭新。纪念馆分成三部分:革命先锋人物与据点介绍、主要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物展示。红色文物展示柜上,放置着枪套、子弹套、军功章及早年地下党员的日记、学习笔记等资料。

  这个革命纪念馆是今年筹划,花了半年多时间、6万多元建成的,免费对外开放。

  据扬美村党支部副书记徐争红介绍,从11月19日开馆至今,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本村和附近一些村民从此路过,也都会逗留浏览参观。而这,也达到了建馆的初衷。

  昔日“老村”为革命作出贡献

  扬美村怎么会考虑建设革命纪念馆?这还得从扬美村的光荣历史讲起。早在1954年,扬美村就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第一批“老区基点村”称号。

  据介绍,扬美村早年名“洋尾村”,地处南安腹部,泉永德公路从村中穿过,紧邻晋江东溪,水陆交通方便。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人口600多人,以徐姓为主,还有蔡、李、林、曾、王等姓。

  1945年6月,地下党员朱义振化名陈启明到洋尾亲戚徐守渊家中,以帮助其家做农活为名,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5月,朱义振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留守工作团成员,根据党组织安排,他再次回到洋尾村,开辟南安东北部、永春东部边区,建立隐蔽根据地。他以徐守渊家为据点,设立中共泉州中心县委联络站,与徐守渊、徐清池、徐连法、徐娇等一起,宣传党的工作方针,1948年先后发展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接头户、革命群众50多人,成立洋尾村党支部,徐玉露任党支部书记。

  洋尾村由此成为当时中共洪河区委、晋南永工委的重要基点之一。洋尾也因为交通便捷,经常接待泉州中心县委的一些领导同志转移到永春、德化开展工作。1948年至1949年春,洪河区委领导吴秀琼、朱义振多数时间住在洋尾村,领导开展地下斗争。当地群众有很高的觉悟,为区工委在村里召开的会议站岗、放哨,为游击队员做衣服、五角星帽、背袋,敌人来了掩护同志们安全撤离,为革命事业作出不小贡献。

  群众主动捐出红色文物

  徐争红介绍,这些年,村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富裕,但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辈,对村庄光荣的革命历史了解不多。“今年又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引导广大青少年重温革命历史,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村党支部、村委会便筹划建立村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有现成的地方,村委会3楼有空余的房间。房子老旧,为了建馆,势必重新翻建,但是村财不多,为此,包括徐争红在内的许多干部先行垫资。“为了建馆,可以说是干部群众全员参与。”几名村干部和村民介绍,有的干部到各个图书馆或者文献处,查阅资料,有的村民得知要建革命纪念馆,将自家珍藏的红色文物无偿捐出来。

  84岁的退休老干部徐土昭此前收集了许多文字材料,也成为纪念馆的一大组成内容;扬美村(洋尾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徐玉露的长子徐志坚,也把父亲留下来的珍藏多年的纪念章和文字资料捐献出来;67岁的退休教师徐玉顺,将自己珍藏50多年的枪套、子弹夹捐出来……

  “我这辈子的轨迹,就是因为村子的革命史。”徐玉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听上一代人讲过往的革命故事,很受激励。13岁时,与地下党员有着亲密交往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枪套,他当成宝贝,也立下了当兵报国的志愿。18岁时,他如愿入伍。“这些物品放到革命纪念馆,更能体现它们的价值,激励年轻一代。”

  扬美村在创建纪念馆过程中,得到泉州市老区建设办公室、南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洪濑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纪念馆开放后,南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周荣林和一些离退休干部前来参观。

  周荣林说,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扬美村在这样的节点建设革命历史纪念馆,把纪念馆当成文化建设的载体,很接“地气”、很有意义,“激励年轻人,弘扬革命精神,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徐争红说,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村民手中的革命文物,丰富馆藏。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