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重建300年将军土楼 留住海内外亲人的乡愁(图)

2016年12月08日 11:09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俯看重建中的土楼
俯看重建中的土楼

  土楼在我(泉州)市安溪、德化等地多有发现,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也曾有一座。遗憾的是,这座曾有着300年历史的“将军土楼”,已湮灭在历史大潮中。不久前,土楼主人后裔决定进行重建,以留住他们的“乡愁”。

  □本报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刘立峰/文 陈晓东/图

土楼一角
土楼一角

  重建 原地复建 保留土楼元素

  在当地乡贤戴锦华等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正在重建的土楼原址。众人想象中的土楼已然不见,被一座近乎完工的祖厝所替代。祖厝呈方形,仿照之前的方形轮廓建设。由于土楼建造技术已然失传,重建的规制大部分按照闽南古建的形式。

  87岁的戴旺我曾见过仍完好时的土楼。老人介绍说,当时的土楼占地400多平方米,有2层,呈“回”字方形,外面还建有18间古厝。土楼墙体由糖灰、桐油等“三合土”建造,中间分布着粗壮的石柱。

  “1958年左右,土楼的石柱等不少物件被拆去建水库了。”老人说,加上年久失修,土楼逐渐倒塌,最后只剩下部分墙体。

  “族人们看到土楼衰败很心疼,便商议决定原地复建。”今年初,在大家的推举下,退休在家的戴锦华负责起重建事宜。为了保留更多人心中的“乡愁”,祖厝里从横匾到石柱对联,到处体现着土楼的元素。如横匾就是“土楼祖宇”四个大字,而祖厅前的“土上诗情因晚霞,楼中饮兴为明月”,无不体现着戴氏后人对土楼的眷念。

  戴锦华表示,不少戴氏族人远赴东南亚发展。祖厝重建完成后,他们将邀请在外的乡贤回乡寻根谒祖。

  背景

  父亲所建 因武将入住得名

  戴锦华介绍,这座土楼和清康熙年间被封为“武德将军”的戴时新有关。《晋江县志》、《南安县志》、《洪濑镇志》及《琉塘戴氏族谱》对他的事迹均有详细记载。

  戴时新,字义侯,号楚庵(1690年-1775年)。小时候在洪濑文庙学文,诗品清逸,有题字散见于名胜之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办文武通试例会,戴时新中武闱中式,被任命为湖广荆州卫守正堂,管理漕运。他恩惠有加,管理有方,从无误时误运,颇受信任。由于政绩显赫,被康熙封为“武德将军”。

  戴锦华表示,事实上,这幢土楼的建造者是戴时新的父亲,当时人称“戴百万”的戴运忠。戴百万富贾一方,造福乡里。戴时新入第后,戴百万建造了这座土楼给他,建设时间应该在1717年前后。1723年戴时新退职回到乡里,便居住在土楼里,因此被称为“将军土楼”。

  资料记载,戴时新返乡后,在雍正年间与傅奏启、洪科捷一起主持修缮文庙,甚得民心。

  “戴时新是戴隽亭的族兄,所有有关戴时新的资料都被戴隽亭记载在册,而我们这个角落都是隽亭的后嗣。”戴锦华说。

  专家

  资源宝贵 需要重视和保护

  泉州文史专家、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表示,泉州地区土楼资源丰富,至今可查的就有六七十座,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南安、洛江、泉港、石狮等地,其中安溪30座左右。这些土楼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半月形、多边形的,建成年间主要在明代至民国,清代的便占了50多座。早年,商人巨贾建房子时,为保护财产和家族成员免受匪徒滋扰,便建造能攻能守的土楼。

  “留存到现在的每一座土楼,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黄真真说,土楼不可再生,相比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楼,泉州的土楼别具特色,不少土楼内围还建有宗祠、古厝,具有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后人的心灵家园。每一座土楼,都需要后人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