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潮州申评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

2016年12月15日 13: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985年拍摄的笔架山宋代龙窑。潮州市博物馆供图
1985年拍摄的笔架山宋代龙窑。潮州市博物馆供图

  海丝路漫漫,韩水情悠悠。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西汉,便有航运之记载,至宋代已臻全盛,商船满载茶叶、瓷器、丝绸、珍宝,昼夜星驰,通达四方。

  1974年,潮州人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发表《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文,成为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第一人。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称为“陶瓷之路”。从多年来世界各地出土和打捞沉船中发现的陶瓷制品中,几乎都有产自古代潮州各窑口的陶瓷,其中尤以宋代笔架山窑为最。而饶平柘林港则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在古代被誉为粤东海上第一门户,自古就有“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之称。

  潮州作为我省最靠近海上丝绸之路源头的主要节点,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绕不开的一环。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打造“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城市形象,潮州将在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潮州先辈为潮州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济和文化遗产,潮州将通过申评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让地方和海内外民众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进与海丝沿路各国的民心相通、民心相亲,提升潮州的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加快区域发展、实现“凤凰展翅腾飞”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广济桥。谢达虹 摄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广济桥。谢达虹 摄

  潮州窑

  千年窑火映韩江

  自新石器时代陈桥村贝丘遗址文化开始,潮州就出现了原始陶器,而至宋代的潮州笔架山窑,长达150年窑火兴旺,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外销窑场之一,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重要的商品。至明末清初乃至近代,延续笔架山窑的余温,潮州陶瓷转向以九村窑、枫溪窑为中心,陶瓷工艺日臻精巧,产品畅销东南亚等地,是当今潮州作为“中国瓷都”的历史渊源所在。

  笔架山窑址鳞次栉比

  早在唐代,潮州就有北关窑、南郊的洪厝埠窑、竹园墩窑等窑址,已开了潮州瓷器出口外销的先河。

唐代北关窑。潮州市博物馆供图
唐代北关窑。潮州市博物馆供图

  宋代初期,采矿、冶炼、陶瓷、纺织、造船等方面得到发展,当时的造船业已非常发达,能制造供内河航运的“万石船”和载重达1100吨的大海船,指南针也开始应用于导航,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加上北方大量移民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大型龙窑广泛使用,高温还原焰烧制技法和测温片的应用,使陶瓷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潮州笔架山森林茂密,柴草采伐方便,瓷土蕴藏丰富,韩江穿城而过,距南海仅三十公里,为陶瓷出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水运条件。北宋是潮州窑从成熟走向鼎盛的时期。潮州笔架山窑遗址北起猪头山,南至蟹山,在长达3公里的韩江东岸的山坡及山脚地带,满山遍野散布着无数瓷片与匣钵。窑址鳞次栉比,被当地群众称为“百窑村”。

宋代潮州窑雕刻纹炉。
宋代潮州窑雕刻纹炉。

  20世纪50至80年代,笔架山共发掘清理了11条龙窑,窑灶依山而建,长如卧龙,短者三四十米,长者七八十米,最长的一座是十号窑,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的瓷窑结构上是极为罕见的。该窑址还出土了“麻姑进酒”“八字胡须观音佛像”等大量国宝级瓷器,一直被视为研究北宋潮州窑的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北宋熙宁年间,潮州与广州的商税并列广东商税前茅,被誉为“宋代广东陶瓷之都”。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青花佛像。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青花佛像。

  明清时期九村窑场是粤东地区的一处重要窑场,至民国时期一直窑火不断。而枫溪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则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860年之后,随着汕头港的对外通商,在出口的潮州陶瓷中,枫溪产量最大。“家家捶泥,户户拉坯”,是枫溪家庭式陶瓷作坊的真实写照。

  潮州青瓷唐代已远销泰国

  自唐代开始,潮州便成为南北贸易的交通节点,为数不少的远洋船可以在这里获得补给。考古发现,唐代的潮州青瓷已远销泰国,北宋的笔架山窑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明清时期潮州窑口生产的青釉瓷和青花瓷在东南亚一带存量较大,这些器物至今还出现于当地的家庭、民俗馆和古玩店等。近代,在下南洋风潮中,潮人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大力发展陶瓷业,陶瓷生产技艺得到广泛传播,并一直传承到当代。目前,新马泰的潮人陶瓷企业已成为所在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风吹岭古渡口。余献民 摄
风吹岭古渡口。余献民 摄

  当下,对潮州宋代笔架山窑的研究和弘扬,将为服务和发展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2001年,潮州宋代笔架山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在评选活动中跻身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之列。为推进笔架山宋窑遗址的研究保护,2011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与潮州市政府签署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结合韩江东岸成片改造,将遗址打造成集科研、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广东另一处国家级遗址公园为南越王墓)。计划以大遗址公园为基本定位,扩大红线控制范围,建设笔架山窑博物馆,陶瓷文化创意园,恢复规模壮观的古龙窑,并每年举行开窑节。可以预见,未来潮州宋代笔架山窑遗址将再现“千年窑火映韩江”的历史辉煌!

  柘林港

  古代粤东第一港

  柘林港是古代广东、福建、江西以至华南地区的出海港,被誉为“海丝之路”粤东第一港。柘林港位于柘林湾内,碧波万顷,浩浩荡荡,面积约68平方公里,自古就有“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之称。几百年前,这里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之一,潮州货物在此由“红头船”“大龟船”转运北上津沪,南下吕宋、安南、马来西亚等地。

  当年风樯麟集商贾如云

  柘林港不仅是历史上的海防要塞,更是古代海运发达的名港。

柘林港古代灯塔。 余献民 摄
柘林港古代灯塔。 余献民 摄

  早在元代,因海运发达,柘林港内及东小门海面礁石上建“龟塔”、“蛇塔”,山上建“镇风塔”,为当时进出港口的船舶安全导航,见证了柘林港的海上贸易史。明代虽然实行严厉“海禁”,柘林港仍是“商船巨舰往来之所”,南来北往的船只,把陶瓷、蔗糖及其他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外地,又运回大米、布匹、煤油等。海运业的繁荣,带旺了柘林的商贸业和人气。

  历史的书页鲜活地记载着当时风樯麟集、商贾如云的盛况——岸上开设行铺货栈一百多家,形成一条南北走向、全长约一公里的商业街。外地客居柘林谋生、办商务开商行的人日益增多,全盛时期人口达2万余人,有百家姓之称。

  今为广东十大现代渔港

  昔日的海上交流贸易之路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新的海上丝路也已铺展开来。多年来,饶平与外界特别是日本、韩国、台湾、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一直十分活跃。如饶平的陶瓷,目前已销往80多个国家,包括中东、欧美等。

  与此同时,柘林港也是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港区建有水产品码头及市场和冷冻、输冰、供水、储油等配套设施。

  柘林镇人文历史发展较早,又是一个滨海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金狮湾、惠云两个天然浴场和待开发的“七夕井”温泉浴场,有镇风塔、白雀寺、西澳岛白鹭天堂自然景观,目前,柘林已被饶平县列为旅游一类开发区,柘林将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争成为粤东闽南旅游的新亮点。

  本版图文由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提供

【编辑:金嘉龙】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