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海南文昌因地制宜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图)

2017年01月06日 11:40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文昌市常务副市长郑有雷接受CRI记者组采访 摄影:魏敏华
文昌市常务副市长郑有雷接受CRI记者组采访 摄影:魏敏华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路畅、朱子荣、张敏)当前中国的扶贫脱贫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海南文昌市有80%左右的农业人口,文昌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并大力推动产业扶贫,想方设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东郊镇镇长苏武接受CRI记者组采访 摄影:魏敏华
东郊镇镇长苏武接受CRI记者组采访 摄影:魏敏华

  在文昌市政府,文昌市常务副市长郑有雷对记者说,文昌有将近60万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801户、19044人。截止到2016年12月20日,文昌完成脱贫2122户,共8468人,分别比计划多出189户和849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扶贫任务。

记者在春光食品厂采访黄桂莲 摄影:陈鹏
记者在春光食品厂采访黄桂莲 摄影:陈鹏

  谈到文昌市的扶贫做法,郑有雷说,2900多名文昌的市、镇、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进行精准扶贫。他说,“我们根据责任的安排,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法这样的思路,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做好全程跟踪服务。”

霞场村黑洋头农家乐,黄昌柏(穿绿色T恤衬者)在招待客人 摄影:张敏
霞场村黑洋头农家乐,黄昌柏(穿绿色T恤衬者)在招待客人 摄影:张敏

  郑有雷介绍说,文昌的贫困户主要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缺劳动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四种类型。为此,政府制定了六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包括医疗、教育、住房、资金、生活保障和生产扶持。比如:免除贫因户参加新型农业合作医疗需上交的150元,将参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重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初中2000元,高中和大学3000元,等等。

葫芦村支书邢益为向记者介绍村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 摄影:夏吉宣
葫芦村支书邢益为向记者介绍村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 摄影:夏吉宣

  记者在文昌各地采访中看到,文昌市通过产业扶贫,发展特色农业、渔业、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探索出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增收的多种途径。比如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饲养文昌鸡、东山羊和黄牛,养殖鱼虾,种植蔬菜和热带水果等,帮助贫困户脱贫。

  政府还大力推动企业吸收本地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在著名的椰子之乡东郊镇,镇长苏武向记者介绍说,全镇有4。26万人,其中有1。2万人在与椰子生产有关的128家企业打工。在工厂就业的工人每月最多可以挣到3000元,少的也有1500元至2000元左右。只要一户有一人在企业打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他说,“特别是在扶贫工作中,在椰子企业打工是我们当地老百姓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我们东郊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598户,1132人,在椰子企业打工脱贫的就有312人。在这些企业,我们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椰子生产的龙头企业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家工厂带动当地4000多户农户开展椰子种植,并吸收当地1000多名农民在这里就业,该企业仅2016年就带动89人脱贫。在饼干车间,记者采访了包装员黄桂莲。黄桂莲家住黄中村,丈夫去世后,她独自带两个孩子生活。现在儿子已外出打工,女儿上初三。她每年享受政府1000元的贫困补助。谈起现在的生活,黄桂莲说,“我2012年来这里工作,三四年了,小孩上学政府也有补助。从2015年起政府有补助给我,我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保证。我现在的生活改善了。”

  文昌市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侨乡的人文特色,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搞农家乐,增收致富。

  文城镇的八门湾红树林,有着“海上森林公园”的美誉,政府几年前出资在红树林中辟出栈道,让游客可以深入到红树林中欣赏美景,并鼓励以捕捞和养殖为生的农民开农家乐,增加收入。记者沿着栈道来到霞场村,看到岸边有一排村民开的小商品摊点和一家餐馆。

  这家名叫“霞场村黑洋头农家乐”的餐馆生意兴隆。老板黄昌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家人开餐馆很辛苦,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说,“我们的生活比前好多了。我们按照农家的做法,我们怎么吃,就给客人做什么吃。我们给客人做的是野生海鲜和农家自己种的蔬菜,价格也公道,春节前后也不涨价。这样客人回去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了。”

  记者来到东路镇葫芦村采访,这里自然生长着众多树木,就像一座生态公园,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村支书邢益为对记者说,我们教育农民,树是我们的生命。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不砍树买树。为了满足游客想住农家房、吃农家菜的需求,村里搞起了农家乐试点,由八组的21户村民组成了合作社,将村民闲置的房子都利用起来,租给游人居住。合作社成员不管有无房子都是股东,没有房子的也可以生态环境入股分红。邢益为自豪地说,“像我们这种地方,现在你们到哪里买都买不到。我们的生态环境你们想住都不容易。我们不砍一棵树,不拆一座房,保护我们的原始生态,把我们农村的美丽乡村做起来。”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