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温医附一院周蒙滔科研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17年01月17日 11:30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周蒙滔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潘力 摄
周蒙滔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潘力 摄

  被人们称为“生命杀手”的重症胰腺炎,将有望被完全治愈。日前,我国医学科技领域公认的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2016年)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的8个科研项目获一等奖。温医附一院院长周蒙滔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难点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唯一上榜的科研项目。

  在医生眼中,重症胰腺炎是“致命”疾病。发病前,患者往往身体强壮,突然发病后,短时间内就可能死亡。周蒙滔的研究,以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为主攻目标,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将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从20%下降至4.6%,继发细菌感染率从40%下降至5%,患者治疗期住院时间从平均40多天缩短至20余天,医疗费用降低一半甚至更多,数以万计的病人受益。

  这项关于“救命”的科研创新课题,囊括了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浙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项大奖。记者昨日特别采访了温医附一院院长周蒙滔,解密破解“生命杀手”的关键技术突破。

  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技术

  从源头预防多脏器衰竭

  重症胰腺炎病程存在两次病死高峰。第一个病死高峰发生在发病后1周,由胰腺坏死导致全身出现过度炎症反应,最终发生多器官衰竭致死。这类死亡占胰腺炎总死亡64.9%。

  从胰腺坏死从启动到彻底坏死,约需要10天。周蒙滔说:“这10天就成为治疗的窗口期。”只有从源头上用药物控制胰腺坏死,才能控制疾病的下一步进展。

  于是,区域动脉灌注规范化技术成为关键的突破点之一。周蒙滔告诉记者,传统的通过静脉给液,药物会经由静脉进入心脏,由心脏分配给各个器官,最终造成到达胰腺的药物浓度低,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团队创新使用的区域动脉灌注技术,通过股动脉将导管插入胰腺里,24小时不间断地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胰腺。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胰腺组织里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控制胰腺坏死的目的。

  此外,周蒙滔团队还创新预判体系,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建立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预判重症胰腺炎预后,对哪些患者会发生持续性器官衰竭做出早期准确的判断,抢抓治疗先机。

  提出预防为主兼顾防治

  全过程无死角防控感染

  除第一次病死高峰外,还有30.5%的人会死于胰腺坏死继发感染,也就是胰腺炎第二次病死高峰。两次病死高峰死亡人数占总病死率95%以上。

  如何防治感染期引发的死亡呢?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出现坏死继发感染后,就进行开腹手术,其结果就是要多次手术,而且手术费用高,大部分患者死于治疗的过程中。

  针对二次病死高峰,周蒙滔团队提出将防治策略由传统的“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兼顾防治”,提出“减少胰腺坏死-中药疏通胃肠道防菌群易位-早期肠内营养-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进行局部杀菌”的四联预防策略,搭建“覆盖全过程”“无死角”防感染屏障。

  通过项目试验,临床上患者胰腺坏死继发感染发生率从40%下降到5%,呈显著下降。

  首创胆源性胰腺炎分型施治

  命名四型2分法精细化诊治

  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在我国,由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超六成。其余原因包括暴饮暴食、酒精、高脂血症等。

  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于胆道疾病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没有相关分类和诊治标准。周蒙滔团队在研究中首次提出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并命名了四型2分法,包括非梗阻轻型、梗阻轻型、梗阻重型和非梗阻重型。同时,该分型还根据胆管里是否有结石分再细分为a型和b型。

  经临床分型后,周蒙滔团队建立起胆源性胰腺炎分型施治方案,达到精细化诊治的目的。根据不同类型的胆源性胰腺炎,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内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区域动脉灌注技术进行对症治疗。

  记者了解到,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的系列技术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独创的救治体系也为其它危重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权威专家鉴定,该研究是国内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领域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之一,多项原创性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记者 孙余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