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西归侨家常食品蕴含商机 成当地旅游新名片

2017年02月11日 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雨诗印尼糕点店的工人在制作糕点。 蒋雪林 摄
雨诗印尼糕点店的工人在制作糕点。 蒋雪林 摄
林庆忠的外孙咬着黄金糕和家人一起拍合影。 蒋雪林 摄
林庆忠的外孙咬着黄金糕和家人一起拍合影。 蒋雪林 摄
安置了两千多户归侨的武鸣华侨城。 蒋雪林 摄
安置了两千多户归侨的武鸣华侨城。 蒋雪林 摄

  中新网南宁2月11日电(记者 蒋雪林)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鸣华侨农场),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归侨侨眷们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节日的美食,今年69岁的印尼归侨林庆忠一家,准备了黄金糕(又名蜂窝糕)、千层糕及花饼等印尼糕点。当节日的糕点摆上餐桌,林庆忠家透着浓浓的异域情调。

  1960年,林庆忠九兄弟姐妹和父母一起,从印尼回到了广西武鸣县,被安置在武鸣华侨农场正安分场。当时住的是简易棚,如今,林庆忠已住进了政府安置的124平方米宽的套房。林庆忠大女儿在香港居住,二女儿在南宁工作,平时闲来无事的林庆忠夫妇,就制作印尼糕点来吃。

  印尼归侨的家常食品,在侨眷磨玉华看来,隐含着巨大的商机。今年39岁的磨玉华是武鸣当地的壮族人,她2005年嫁给了越南归侨黄忠卫。2007年开始,磨玉华在家婆的熏陶下,学会了制作印尼千层糕,由于自小在武鸣华侨农场长大,加上自身的天赋,结婚后磨玉华又学会了制作黄金糕、九层糕及绿馍等共八种印尼糕点。

  武鸣华侨农场距南宁市区30公里,是广西安置东南亚归侨数量最多的华侨农场。利用这一资源,2004年,广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为契机,成功将农场转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是看到这一商机,磨玉华从2007年开始,在开发区人民路开起了印尼糕点店。

  “2009年,我制作的糕点已供不应求,于是在开发区侨风路建了一栋楼,开设了雨诗印尼糕点店。平时雇有两名制作糕点的工人,销售额每日在一至两千元人民币,今年春节前后,我雇了10多名工人,好卖时,一天的销售额达两万元人民币。”磨玉华说。

  元宵节当天,磨玉华接到了100个九层糕、60个千层糕的订单。“印尼糕点最大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食材是天然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以九层糕的制作为例,一层一层地烤,需4个小时才烤成,很费时间。”磨玉华说,印尼糕点因其制作精致考究,大受游客青睐。到武鸣来旅游的游客,很多人购买印尼糕点作礼品送人。

  记者在采访磨玉华时,恰巧碰到印尼归侨林雀花来购买九层糕送朋友,但因没有预定,只能扫兴而归。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在该经济区,印尼糕点已逐渐演变成食品产业,目前经济区内已有10个归侨家庭制作印尼糕点对外销售。从2011开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归侨资源,以他们手工制作的地道东盟小吃为基础,以归侨的家常菜为特色,连续六年举办东盟风情美食节。归侨日常食用的食品,已成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旅游的新名片。

  作为归侨安置大省,广西不仅有武鸣华侨农场利用归侨资源发展旅游。在北海市侨港镇,从2012年开始,北海市投入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建设侨港饮食风情一条街,统一门店装修风格等。随着北海市旅游开发投入的加大,侨港镇已变成东盟美食特色风情街。

  在来宾高新区华侨农场,当地政府也连续多年举办“东南亚民俗风情艺术节”,鼓励归侨侨眷深度挖掘东南亚美食、丰富小吃品种,推广东南亚特色美食文化。(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