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从学徒到非遗传承人 佛山老人梁珠的香云纱情缘

2017年03月23日 14:15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梁珠与他的香云纱。(谢炜君 摄)
梁珠与他的香云纱。(谢炜君 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 谢炜君

  三月春雨霏霏,并不是香云纱生产的好时节。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83岁的梁珠会在香云纱产业园里踱一圈,“看看这么大的晒莨场,这么多桑树,心里不知道有多舒畅”。

  从少年接触香云纱,到摸清“三洗九煮十八晒”工艺,数十年来,梁珠用一丝一线,把自己跟香云纱紧紧“缠绕”在一起。2015年,年逾八旬的梁珠更是投入数千万元,参与打造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观光于一体的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以完善产业链的形式,再创香云纱辉煌。

  改良工艺,不能砸了香云纱的招牌

  在顺德龙洲公路的大良河桥下,精致小巧的香云纱博物馆就伫立在江边。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香云纱的生产工艺演示图,展示着用香云纱缝制的精美服饰。这座博物馆,凝聚了梁珠过去30多年的心血,也承载他与香云纱数十载的情缘。

  70年前,年少家贫的梁珠进入伦教的香云纱工厂,开始当学徒。“那时候进入工厂,每天就是打杂,帮忙捣泥、做粗重活,当了三年的学徒之后,才可以开始学手艺。”梁珠说。

  1953年梁珠应征入伍,前往前线,辗转各地,1979年回到顺德。出于对香云纱的痴迷,他聚集民间师傅,重新开办晒莨厂,他本人则重拾香云纱生产技艺,对封莨水、晒莨、过河泥等工序进行研究,并对浸晒的次数、浓度、时间等反复试验,将香云纱“三洗九煮十八晒”的染整工序进行完善。

  在成艺晒莨厂的小木棚中,常年堆放着大大小小的薯莨。“以前磨薯莨是用手工搓的,师傅的手都会被搓烂,现在我们全部用机器打,方便很多,工人也没有那么辛苦。”

  时至今日,成艺晒莨厂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香云纱工艺。2008 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珠也成为该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香云纱的生产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月至11月。此外,晒制好的香云纱一般需要存放半年才能穿,纯手工的香云纱产量十分有限。成艺晒莨厂的年产量仅约10万米,“重质不重量,成艺晒莨厂是佛山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晒莨厂,这个招牌不能砸。”梁珠说。

  创新传承,让更多人知道香云纱

  然而,在市场上,香云纱始终“曲高和寡”,香云纱的拥趸以年长者居多。如何让香云纱年轻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香云纱,成为梁珠的心头大事。

  2015年,梁珠与朋友合资,打造占地面积800亩的广东新天成香云纱文化产业园,打造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观光游览于一体的香云纱传承与发展基地。

  在这一片产业园中,聚集了香云纱博物馆、桑树园、印染坊、晒莨场、玫瑰园、现代农业园等功能区,适合市民在采桑、体验农家乐的同时,参观了解香云纱的生产制作。

  “种桑、养蚕、缫丝、织布、晒莨、制衣,在这里都看得到。”梁珠说,传承香云纱,关键是要让年轻人了解香云纱。“不知道香云纱怎么制作、从何而来,怎么能传承?”

  谈及对振兴香云纱的规划,耄耋之年的梁珠壮志满怀:“有了产业园后,将来我们还计划举办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设巨额奖金,邀请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以香云纱为原材料,设计缝制时尚新颖的服装,扩大香云纱的知名度,吸引年轻人参与。”

  “立足凤城话旧事,相逢已是鬓如丝。回首往事无所负,大好基业望扶持。”这是梁珠为自己写的诗。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来,梁珠几乎将一生积蓄与心血投入到传承香云纱的事业中。在很多同龄人已经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时候,梁珠依然每天待在成艺晒莨厂,与工人们一起,见证每一寸香云纱的出品。

  梁珠对香云纱的执着,导致他陪伴老伴与子女的时间有限,这也让他心怀愧疚。即便如此,梁珠的步伐依然坚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既然我是传承人,就有义务把它做好。”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