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藤编成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
传统与现代相融
位于陵水县城椰林镇的陵水藤竹厂,是另一番光景。
这或许是如今海南唯一一家专门制作藤编工艺品的企业。厂内车间,有专门的打磨机床、煤油喷灯、射钉枪、抛光机、喷漆枪管等现代设备;货物仓库里摆放着沙发椅、藤椅、衣柜、床、酒柜等新式造型的藤编现代家具,既有复古情调,又有都市高雅。
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69岁的陈惠珍是陵水藤竹厂的退休老厂长。她回忆,藤竹厂是在1956年互助组的基础上,于1959年创立的。创立初期仅做竹编,后来竹藤并做,再后来因做竹编没有竞争优势,遂纯做藤编。曾派员往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通什学习先进技术,应用现代器械加工。改革开放后,积极面向市场开拓新产品。1985年产品通过代理的方式开始销往国际市场,1996年开始自营出口业务,产品出口欧美、亚洲、大洋洲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口是工厂的业务主要方向,其也成为陵水的创税大户;而其人数最多的时期,也不过四五百人。
1999年,藤竹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陵水藤竹工艺品有限公司,习惯上仍称藤竹厂。
古老的藤编在这里完成现代转换。相比传统民间手艺,陵水藤竹厂费了更多心思,既有纯粹藤编产品,也结合木板、塑料等材料制作,拓展了产品范畴;并且不再仅仅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其藤制家具从选料、工艺到设计、制作都更加凸显艺术性。“现代藤制家具在吸收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这样既迎合消费者喜欢古典家具的怀旧心态,又满足他们对现代新潮美感的追求。”藤竹厂副总经理符永杰说。
更精美的产品,意味着更细密的演绎。陵水藤竹厂所有的藤条分为本土与进口两类,以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进口材料为主,有玛瑙藤、巴丹藤等,品质较高。选好合适的材料后,要进行漂白等处理,保障色泽比较均匀和柔软。随后是进行粗细两次打磨,使藤的表面基本光滑。然而进入煤油喷灯加热弯曲、钉架定型等环节,搭好骨架,接下来就是人工编织。如果是民间,一个藤编器具至此算完工,但在藤竹厂,其仅能算半成品。随后还要经历反复的打磨上漆等环节。算下来,大体有14道工序。
从工序上讲,传统的民间藤编技艺,主要体现在编织环节。但有了机器,人的心灵手巧就不重要了吗?恰恰相反。可以说,陵水藤竹厂的每道工艺,都是人工环节。以钉架定型为例,把两个同样的架子平行地钉成一体,用的虽然是机械射钉,但掌握它的是人,钉孔位置、下钉角度的选取事关器件是否无缝贴合、完美平行,这主要靠师傅经年累月的感觉,射钉只是替代了传统敲锤子钉钉而已。符永杰说,从学徒到成为能够独立制作的工人,至少需要5年时间。
传统与现代,人工与机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交融。
工匠情怀
民间技艺,沿袭传统,不易改变,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改变,往往从一些“小聪明”开始。在学会做藤编后,苏光必搞过一点小创新。“藤编提篮,以前搞大,我搞小,又方便又漂亮。小腰篓,以前搞扁,我搞圆搞小,方便好带。”谈起自己的手艺,老人总是一副快乐的样子。
在过去,黎村会做藤编的人很多。虽然谈不上市场竞争,但苏光必还是要“看看谁的好”。每每去集市看到藤编,他都要揣摩下同行的手艺,学人长补己短。“有时候,一整天除了吃饭就是做藤编。”他说,做好这门活,一要耐心,二要技术,三要“爱搞”。正是由于“爱搞”练出来的手艺,他后来被椰田古寨相中,成为向游客展示这门黎族工艺的师傅。
不过,苏光必始终坚持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即便他的手艺比父亲有改进。“我再怎么提高,也是学人家的。人家做出来,你学,你就超不过人家。”与其说他指的是父亲,不如说指的是黎族先民们;他佩服的,是他们善于动脑勇于创造的精神。
1974年左右,苏光必结婚,自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有了现代工业制品的替代,不再做藤编。而此时,陵水藤竹厂的藤编事业正在起步,年青的陈惠珍也才进厂不久。这一年,被厂里派去通什学习的,正是陈惠珍。
“去那里算开了眼界,原来藤编还可以这样搞。”陈惠珍对创造有着同样的推崇。此后的岁月中,无数个夜晚,她都在琢磨如何打造一个新的款式,如何打造得更加漂亮。有时做了上百个样品,反复推敲,才最终定型。
在海南建省前,陈惠珍参加过多次广东省级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级工艺品评比,多次获奖。1977年至1988年,她当过厂里的全职质检员,随后当上副厂长、厂长,直至退休。
作为厂里曾经的头号师傅,在陈惠珍看来,藤编既要让她视觉舒服,又要体感舒服。如果能少用钉子,她就坚决不用。一个椅背,该编多大格子就多大格子,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藤蔑要毫无松弛,走线要直。这是一种和谐齐一的美。柔软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摸着坐着都舒坦。“有多少偏差,我一看便知,就是能感觉出来。”
2004年至2013年,陈惠珍退而不休,仍然在藤竹厂培养自己的徒弟。大约在2011年,苏光必进入椰田古寨,重新操起这门手艺。然而此时,藤编却已然面临保存危机。藤竹厂应对市场不利,面临生存困难,人员不断流失。在农村,随着现代新式工业制品普及,藤编用品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愿意学的年青人也越来越少。
尽管如此,陈惠珍和苏光必,这一现代藤编和传统藤编的两位匠人,依然乐于为扭转藤编颓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2014年,黎族藤编获评海南省级非遗项目,陈惠珍被定为项目传承人;此前,她已经在厂里的传习所积极培养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同年,苏光必成为“我为陵水代言”活动的一员,以藤编技艺代表人物的形象宣传陵水文化。
“藤编是有艺术感的,这是一种享受。做一样好产品出来,整个身心,越看越舒服。顾客交口称赞,心里美极了,”陈惠珍满怀深情地说,“真想时间倒退20年,有精力有脑力,坐下来和大家一块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