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温州泰顺:千桥之乡 桥韵绵长(图)

2017年04月26日 15:51   来源:瓯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去年秋天被台风冲毁的文兴桥,很快又会重现在这山花烂漫的溪涧之上。	萧云集 摄
    去年秋天被台风冲毁的文兴桥,很快又会重现在这山花烂漫的溪涧之上。 萧云集 摄

  日前,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顺县的清代石拱桥——回澜桥上榜。素有“千桥之乡”美称的泰顺又添一座省宝级古桥。

  泰顺位于温州最南端,地属浙南闽东山区,有着重峦叠嶂、溪涧纵横的地理环境,加之瓯越文化与闽越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各种结构形式的桥梁在这里遍地开花,闭塞的环境又保护了多数桥梁免收外部冲击而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使得泰顺成为名副其实的“桥乡”,

  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泰顺境内共有桥梁958座,有廊桥、石拱桥、石平桥、碇步桥、铁索桥及其他等多种类型,总长16829米,其中修建于解放前的就有476座。据泰顺县文保所资料显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泰顺桥梁有142处。截至目前,泰顺县有15座廊桥组成的“泰顺廊桥”群和仕水矴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座廊桥和回澜桥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回澜桥上,流传着陶氏三代人接力造桥的佳话

  在泰顺县司前镇司前村,最有名的一座桥就是回澜桥。这是一座三墩四孔的石拱桥,三插溪、竹洋溪、里光溪和左溪四水在这里汇合,自桥下穿流而过。据资料显示,回澜桥全长达85米,宽6米。桥面平直通达,桥体敦实厚重,自西南至东北走向横跨于水上。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石栏杆,共三十二根望柱,每个柱头都被饰刻成不同的瑞兽祥物,有狮子、荷花、蟠桃等等。蒙蒙细雨中,有行人打伞在古桥上缓行,亦有车辆飞驰往来。市文保所副所长黄培量告诉我,回澜桥桥墩都是用规整条石垒砌的,做工考究,拱形结构很好,因此桥体在承重方面表现出色,1966年修建泰景公路时,回澜桥成为泰顺境内一座重要的公路桥梁,并沿用至今。


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石栏杆上,被饰刻成不同的瑞兽祥物的柱头。 潇潇 摄
回澜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石栏杆上,被饰刻成不同的瑞兽祥物的柱头。 潇潇 摄

  修桥铺路的善行义举,历来被认为是最值得传颂的美德。在泰顺司前镇,陶化龙祖孙三代人呕心沥血接力建造回澜桥的轶闻佳话,被代代人口耳相传。

  司前古名池村,是浙南一处关塞要地,北接丽水,南连县城罗阳,东沿飞云江可直通温州。里光溪、左溪在此交汇,每逢春夏,流水湍急,船渡凶险。清道光廿三年(1843),邑绅陶化龙有感于行人出行不便,尽管家境渐落,仍决心筑桥济渡。为筹集建桥资金,他向亲戚借款借粮,还将自家山林的大片树木砍伐出售。为便于运送石料,他还专门铺了一条从石料场通往桥址的石板路。岂料心愿未竟,就因年迈加之操劳过度于道光三十年(1850)谢世。

  陶化龙之子陶琳秉承父亲临终嘱托,携诸子续力造桥。大桥次年竣工,岂料未及数月便毁于山洪。陶琳带着遗憾去世后,同治十一年(1872),陶琳次子陶鹤年决心完成祖辈遗愿。为能建造一座足够坚实的桥梁,他亲赴缙云、金华等地,费尽心思取得了金华“通济桥”桥样,并把桥址改在了水流相对平缓的君子潭上侧。传说头脑灵活的陶鹤年为了能够及时清理掉溪滩上的卵石,赶在冬季枯水期时砌好桥墩,还想出了将一筐筐铜钱撒入溪床的办法,来激励工人的劳作积极性。正当建桥工程如火如荼之时,陶鹤年却积劳成疾,于同治十二年(1873)去世。工程剩余的部分只好落在了他体弱多病的哥哥陶鸿年身上。

  前后历经三十三年,回澜桥终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竣工,费钱一万四千五百贯,耗尽祖孙三代心血,使当年人们眼中的天堑变为通途。

  黄培量说,回澜桥是温州最长的一座石拱桥,石料用量大,人工消耗多,砌石精细,是当时造桥工艺水平的完美体现,兼具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

  对于回澜桥的后续保护工作,泰顺县文保所所长毛海瑞介绍,已组织专家对回澜桥进行勘查,对现状破损情况进行了评估,目前正着手制定修复方案,准备立项申报等有关事宜。在回澜桥原先县级文保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调整。

  在泰顺,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泰顺的桥古朴而别致,历经岁月长河的冲刷,愈加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作为桥乡,泰顺有不少享有“最”字头衔的桥梁,如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的精巧秀丽的三条桥,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朝贞观旧瓦,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木拱桥,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位于仙稔乡仙居村水尾、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仙居桥,净跨达34.5米,是我国现存跨径最大的古廊桥;在仕阳镇溪东村一处水流平缓的河面上,一字凌波而立的仕水矴步,共223齿,长133米,是国内最长的矴步桥……随处可见的古桥,早已融进周围的山水,融入人们的生活。

  行到泰顺,必看廊桥。其实今天被我们称为廊桥的这种带廊屋的桥梁,过去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泰顺当地人多以外形给桥命名,如彩虹桥、蜈蚣桥、八字桥等,“廊桥”这个如今十分响亮的大名,最早是由苍南摄影家萧云集于1996年提出的。现任苍南文化馆副馆长的萧云集,当年无意中看到电影《廊桥遗梦》的海报,“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那些泰顺的桥”。于是,他背上行囊去到泰顺,拍摄了很多那些桥的照片,并写了一篇文章《浙南廊桥有遗篇》,发表在了《中国摄影报》。此后“廊桥”之名被广为传扬,并沿用至今。

随处可见的古桥,早已融进周围的山水,融入人们的生活。 萧云集 摄
随处可见的古桥,早已融进周围的山水,融入人们的生活。 萧云集 摄

  溪山荏苒,造化惊人。一座座造型古朴、形态各异的廊桥,有如蛟龙卧波,有似长虹饮涧,建造之精美,气势之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里的人们从不会将它们圈起来收钱,廊桥之于他们,是遮风避雨、祈求平安的处所,像青梅竹马的老友,亦是祖祖辈辈光阴的见证。正因此,才有了廊桥屡毁屡建的历史。

  去年9月15日中秋节,“恶”台风莫兰蒂在一日之内让“廊桥之乡”痛失三桥,始建于明代的薛宅桥、建于清乾隆十年的文重桥和建于清咸丰七年的文兴桥这三座国宝级廊桥相继都被风浪摧毁,其他廊桥也遭受了不同程度损伤。

  那天,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执行会长钟晓波一家正驾车返回泰顺,“车到泗水镇时约是早上十时左右,雨量已大得超乎寻常。我将车开上地势较高的地块,对面正是北涧桥。”钟晓波说,以往碰到类似情况,村民都会自发将家中的重物搬到廊桥上来加大桥身的重量,好抵御自下而上的浪潮冲击。“但那天根本来不及。水浪击打着北涧桥侧身的挡雨板,啪啪的巨大声响能清晰传到耳中。我当时很害怕,怕自己成为这座‘世界最美廊桥’覆灭的见证人。”所幸,北涧桥最终挺住了,只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当日,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也在赶往薛宅桥的路上因路面不畅遇阻,家住薛宅桥附近的亲戚传来薛宅桥被冲垮的视频,他反复看了无数遍,仍觉得难以置信。季海波从小在薛宅桥旁长大,他说,立在薛宅桥头石碑上的“广种福田”,是他最早识得的四个字。“无论如何没有想过它会被冲垮。”在季海波的认识里,薛宅桥经多年检测,一直被认为是结构最为稳定的古廊桥。而此次被毁,距离上一次薛宅桥被毁重建已有160年。惊愕过后,季海波只剩一个念头,不能任由廊桥逝去。

  廊桥救援中,人心成为最美风景

  “廊桥村”是一帮由泰顺本地和全国各地的爱桥人士组成的微信群,钟晓波告诉记者,当泰顺廊桥被冲毁的消息在群里传开,北京大学教授阙维民等几位群内专家第一时间提醒回收廊桥木构件,以便日后修复。

  在廊桥被冲垮仅一小时之内,泰顺县文保部门、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商发展联合会等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官微相继发出紧急通告,请求群众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力帮助回收廊桥木构件。

  “说是泰顺全民总动员也并不为过,差不多十天左右,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大中型木构件已均被寻回。”季海波说,许多村民不知道我们设置了回收点,都将沉重的木构件大老远地扛运到文保所和非遗中心门口来。还有一些木构件,甚至是在福建境内流域被民众找到并驱车送回。

  去年11月,泰顺廊桥修复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10座国宝级廊桥被列入修缮范围。今年3月25日,廊桥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将于今年11月底前竣工。

  “修复工作完成后,我们看到的将还是原来那几座廊桥!”季海波解释道,几乎全数重要木构架的寻回,保证了廊桥得以被“修复”而不必“重建”。他表示,修复工程将“修旧如旧、标本兼治”,争取把此次廊桥修复做成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季海波还透露,廊桥修复工程现阶段资金充裕,除政府拨款外,由泰顺官方发起认捐数额已达一千万元,其中有六百余万元已经到位。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温州侨爱廊桥基金会、谢灵运研究会、善德爱心慈善基金等民间组织也都参与了筹款,

  “当我们在讨论将廊桥重修认捐上限定为20万元会不会太高时,一位远在澳大利亚的薛宅村人薛宁打来电话,问说想捐一百万元修薛宅桥可以吗,我高兴坏了,说当然行。第二天,他又打来说怕一百万元不够,决定捐两百万元,最终他加码到三百万元,还说不够的话他再想办法。”这些事情,让季海波感动不已。

  不少泰顺当地人自家在水患中受灾,却仍要坚持为廊桥捐款,曾家快就是其中之一。泰顺木拱廊桥技艺省级传承人曾家快灾后主动请缨修桥,被委任为文兴桥修复总工程师。记者了解到,不论是曾家快,还是负责薛宅桥与文重桥修复的非遗传承人郑昌贵和赖永斌,他们都对修复廊桥的报酬只字未提。

  在廊桥“大救援”中,人心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地民众积极“自救”,各地专家驻点泰顺全程指导,社会各界捐钱捐物、出钱出力……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桥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座桥,可以承载儿时的回忆,可以遐想老去的时光。期待昔日廊桥风采重现,但愿心灵之桥静美安好。(程潇潇)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