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丰州古城纳入核心

2017年05月19日 14:41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长旺 制图
长旺 制图

  东南网5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昌乾 陈建辉)备受关注的《泉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方案完成。昨(5月18日)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泉州组织召开《泉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技术审查会。

  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名城保护处处长郑文良、(福建)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洪榕、省民宗厅社会事业处处长刘培芝、省文化厅主任科员林小燕等出席,审查会还特邀了多名专家参加讨论。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永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市旅游局局长、古城办主任李伯群,鲤城区政府区长许宏程等领导参加技术审查会。

  海都记者获悉,和1983年版规划相比,此次修编,将丰州古城列入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同时泉州市域的整体保护结构定位为“一核、两轴、九片区”。

  范围 一核两轴九片区 丰州古城纳入核心

  本次修编规划范围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一致,为市域范围,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中心城区范围,面积980平方公里;核心范围总面积约7.08平方公里,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新增了丰州古城0.67平方公里;

  泉州市域的整体保护结构为“一核、两轴、九片区”:“一核”指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两轴”指泉州沿海海洋文化交流遗产聚集带和内陆至泉州湾文化交流遗产聚集带;“九片区”指德化、永春、安溪、崇武、泉港、安海、泉州湾、围头湾、深沪湾等九片历史文化遗产聚集片区。

    亮点 泉州古城划分慢行区域 绿色出行激活街区活力

  针对泉州古城现存交通问题,此次修编提出了3条策略

  一是过境交通外绕,内部车辆限行。其中,建议在泉州大桥—江滨北路立交节点新增互动匝道,以此有效缓解义全南路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内部开展车辆限行方案研究;提升交通换乘体验品质,结合古城外围过境环路及内部交通型道路,依需设置多个出入历史城区交通换乘节点,通过实施转换为慢行交通进入历史街区,支撑古城区内部绿色出行。

  二是打造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模式。古城区内部建议合理的交通结构模式为慢行交通60%~70%、公共交通30%~40%、小汽车交通0~10%;引入微循环路网规划理念,在泉州古城构建慢行交通廊道+公交干线+公交支线的多元组合线网;系统提升慢行出行环境,在街区内部根据出行方式和等级划分慢行区域,激活街区活力,打造西街和中山北路2条独具特色的步行街。

  三是历史保护区与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

  区域统筹各显特色 游线串联主打文化

  在展示利用上,强化游线串联,完善服务配套,体现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

  依据“一核两轴九片多点”的规划结构,市域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主要包括3点:区域统筹,打造跨区域县文化主题游线,依托“沿海海洋文化交流展示线路”和“沿海地区与北部经贸文化交流展示线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主题游线和海防文化主题游线;各县区结合“一地一特、一品一县”旅游发展战略,构建文化主题展示片区,突出各区文化特色;完善交通网络,以泉州历史城区作为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接待中心,各片区设立接待中心。

  历史城区方面,以泉州古城及丰州古城为核心,兼顾周边自然环境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点,规划多条文化主题游线,策划“海丝”文化、活态文化、侨乡文化、闽台文化、山水人文环境、多元宗教及民俗文化、海防文化等,形成游线串联“一带三区多点”的展示利用主题旅游线路。

  背景  坚持“三留一活化” 做好“城市双修”

  泉州相关部门在会上介绍,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坚持“三留一活化”的基本原则,即“留形、留人、留魂+文化和业态活化”,陆续制定了相关规定,严控违建行为。

  省住建厅总规划师王建萍建议,进一步突出申遗工作的世界目标、世界地位确认和保护的对象、范围、要求和措施。同时,按相关要求,对修编的部分细节进行再优化完善,还要加强与泉州实际情况的衔接,比如泉州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试点工作自2017年3月开始,为期两年。

  泉州目前已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双修”整体规划设计工作,将重点在古城区展开,推进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统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老城区空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活力,实现老城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目标,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下的“双修”工作技术和方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

  旧版规划PK新环境 已无法做系统指导

  泉州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编制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古城“三片一线”的保护重点,以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地段和风貌重点整治区3个层次分区保护。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新发现众多地下遗址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城市建成环境变化等原因,经评估认定,1983版规划目前已无法系统指导泉州名城保护工作,现按法律法规要求再做修编。

  目前,泉州名城保护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在申遗,“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泉州名片,名城保护的核心和重点更加清晰,文化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泉州名城保护带来新的契机,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