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核雕、宫灯、粤绣……非遗传人江门“亮绝活”

2017年06月12日 13:38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佳欣 吕玉廉

  本周末,85项非遗项目,170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包括138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齐聚江门,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分会场活动。作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区的开平市人民公园、开平市青少年宫人头攒动,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如高州木偶戏、白沙茅龙书法、面塑艺术等,吸引众多市民到场观看。

  核雕——方寸之间显天地

  提起《核舟记》,相信不少市民印象深刻。这篇中学文言文课文所描写的就是由明朝榄雕艺人王叔远所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

  作为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广州核雕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具有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可谓“方寸之间显天地”。2008年,核雕(广州榄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件基本的核雕作品,至少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告诉记者,学习核雕除了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更重要的是恒心和毅力,这也令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由于核雕工艺的难度和繁复性,这项行业技艺已经濒临失传,广东地区只有他和儿子曾宪鹏还在坚持创作。

  “我从16岁开始学习核雕,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儿子跟着我也做了10多年。”曾昭鸿表示,作为为数不多的榄雕手艺人,他现在依然坚持开班授课,到各地展示技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关注这门技艺。

  据了解,广州榄雕的制作工艺以“镶嵌”为技术核心,作品虽由镶嵌制成,但通身不见拼接接口,具有岭南工艺美术的典型特点。按形式分,广州榄雕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几类。

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雨华在认真地进行陶塑。
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雨华在认真地进行陶塑。

  东艺宫灯——

  照亮海内外游子心

  东艺宫灯,是古装剧中常见的道具,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代传人了。”东艺宫灯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李仰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学习美术,也深谙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对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2007年,我看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新燃起信心。”于是,早已移民美国的李仰东独自回到家乡江门,投入东艺宫灯的传承工作中。在李仰东的大力推动下,2009年3月,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2月,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艺宫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仰东和他制作的宫灯。
东艺宫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仰东和他制作的宫灯。

  “香港无线、亚视等电视台都采用东艺宫灯作为古装剧的专业道具。”李仰东自豪地说道,除了用作道具,东艺宫灯行销北美、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受到海外华人的赞赏。他介绍,每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海外华侨都会在四邑庙和关帝庙挂宫灯祈福;此外,中秋节和添丁时,华侨们也保留挂宫灯的习俗。“你看,20元和50元的港币都有宫灯的图案。”李仰东掏出两张纸币,指着上面的图案,“东艺宫灯在海外很有名气,只是现在国内的老百姓对它了解不多。”他希望,随着国人对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重视,东艺宫灯也可以越走越远,被更多的人喜欢。

  李仰东介绍,东艺宫灯包含红木雕刻、玉雕、中国结、图画等多种元素,是灯具和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其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先以红木为骨架,雕刻好后拼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型,然后在骨架之间镶以绢纱或玻璃,并绘上各种图案。记者看到,展示的宫灯中,有不少具有侨乡风土民情的景和物,如江门墟顶街、开平一中红楼、开平碉楼、甜水萝卜、杜阮凉瓜、新会柑……既精美又接地气。“把侨乡的特色融入宫灯设计中,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能更好地推广侨乡文化。”李仰东说。

  粤绣——指尖上的艺术

  粤绣有上千年的历史,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粤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湘绣、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在展示现场,记者见到了广绣大师阮贤娥和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她们都已过花甲之年,但手指依然非常灵活,如发丝般幼细的绣花针在指尖穿梭,绣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在展示刺绣技艺,她手上的这幅刺绣已经绣了将近一年。
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在展示刺绣技艺,她手上的这幅刺绣已经绣了将近一年。

  “我绣这幅翠鸟用的是蚕丝线,一根普通的丝线,要细分成16份甚至48份,对技艺要求非常严格。”阮贤娥拿起一根丝线,从中轻轻扯出一条又一条。让记者惊讶不已的是,1/16的丝线比头发丝还要幼细,而1/48的丝线肉眼都已经很难看得清楚了。“绣鸟头用的是1/16丝线,而绣羽毛却要1/48丝线。”阮贤娥一边认真而熟练地来回穿针引线,一边给记者科普广绣的知识。她目前正在绣的翠鸟虽然并不大,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整只鸟需要用十多种不同的绿色,即使是她这样有40多年经验的大师,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

  阮贤娥表示,刺绣是一项考究童子功的工艺,年轻人一般容易学会,但要称得上专家,起码要沉下心来工作十几年。“总的来说,要绣出一幅好作品,需要用心、耐心加上天分。”阮贤娥说,对于绣娘们来说,每天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花几个月来绣一幅作品是很平常的事情。

  对此,潮绣的传承人李淑英也深以为然,她表示,刺绣工作者必须要有耐心,她目前正在绣的凤凰牡丹图已经绣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还没完成。而且这幅金碧辉煌的绣图是采用金银线绣,里面使用了200多种颜色不一的金线,非常花心思。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