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温州大罗山上“捡垃圾的洋雷锋”下月离温

2017年06月26日 11:08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外教伊凡的愿望是大罗山没有垃圾。赵用 朱帆 摄
外教伊凡的愿望是大罗山没有垃圾。赵用 朱帆 摄

  昨日(6月25日),一位与温州大罗山结下不解之缘的老朋友将要离开温州了。过去6年里的每个星期日,在大罗山,他一个背包,包里装着几十个编织袋,一路走一路看,一有垃圾就俯身捡起来。他用脚步掂量着个人的梦想,也丈量着城市的文明。他是伊凡,1953年出生,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澳大利亚籍外教,温州市民眼中“大罗山的环保卫士”“捡垃圾的洋雷锋”。今年7月4日,他将离温回国。

  本报记者 朱帆 通讯员 王旭黎

  从澳大利亚到温州,从课堂到户外,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近6年里,洋朋友伊凡走在大罗山,一次次俯仰拣拾,践行着个人“自私”的想法,兑现着并不轻松的承诺,努力实现着美好的夙愿。

  “捡垃圾,这是一个很自私的想法”

  伊凡,走过美国、英国、印度、泰国、阿富汗等地方,在来温前待过广东茂名。妻子只在中国待了一天就走了,他却留了下来,一留就是七年,他说“独立的生活不该将两个人绑在一起”。但年过花甲的他,终要落叶归根,家里93岁的老母亲、妻子以及3个孩子,都让他必须做出这个有些不舍的决定。

  他当过二十多年的兵,当过一年的农民,参加过乐队,从43岁起倒腾过不少工作,直到50多岁才拿起教鞭。伊凡说,他的个人简历足以写一本书,而这本书里最有意义、最精彩的华章就在温州。他从没想到,自己在澳大利亚形成的“捡垃圾”习惯,会在中国在这里有着如此不同的反响。当“伊凡现象”不胫而走,当大罗山的一个亭子被命名为“伊凡亭”,他的内心也激动膨胀过,但他总是不断叩问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如此反复,他说能让自己冷静下来。

  “捡垃圾,是我一个很自私的想法。毕竟,我就生活在这里。”伊凡说。

  “捡垃圾,是我可以做,坚持做的事”

  但当一个行者把自己托付给大山,感受着自然与人相融的无限美妙时,便会陶醉其中。

  当有人开始询问并经常发问,“何时去捡垃圾”“哪里捡垃圾”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个“自私”的想法不再是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一群人,属于更多的人。“这已变成了责任!”伊凡说。

  在采访中,伊凡始终坚称自己不是一个“聪明人”,“水、空气的清洁,只能交给聪明人去做,我的许多学生就比我聪明。我能做的是捡垃圾,捡起来,再捡起来,坚持做同样一件事情。”

  从2011年12月来温的第一个星期起,他开始在大罗山捡垃圾,一周三四次,捡出了10来袋。一个月后,他精力无法支撑,索性就择定每周周日,风雨无阻地捡。

  从最初的同一地点捡垃圾,到后来范围的逐步扩大,他身后的队伍也越拉越长。后来,一周的垃圾变少了,只能捡出三四袋了,原来苦寻的垃圾桶能被轻易找到,那些原来有着好奇疑问的眼光也不在了——他确信,文明真正的基础,在那些平凡的践行。这个创意无限的城市,主题不再只有创造财富,而是体现在文明的生活方式中。

  “我的中国梦,就是大罗山没有垃圾”

  昨日是伊凡与大罗山的“最后一次别离”,于他而言,有些特别,有些意味深长。

  “没有什么好嘱托的,唯有感谢!”伊凡指着“温州市净美环保志愿者中心”给出的承诺书说道。透过他微笑的脸庞、坚毅的目光,感受那种发自于内心感情和力量。

  “我的中国梦,就是大罗山没有垃圾!”伊凡说。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