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鼓浪屿申遗知多少?市民和专家有话说

2017年07月11日 09:52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问: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是哪些?

  答: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总面积为1269.4公顷。申遗范围分为两部分,一是遗产区,二是缓冲区。遗产区:鼓浪屿全岛陆地及岛屿周边礁石所界定的海域范围,面积为316.2公顷。缓冲区:对遗产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周边海域,面积为953.2公顷。

  问:鼓浪屿符合哪些申遗标准?

  答:“鼓浪屿”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项标准中的2项。

  标准(ⅱ)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标准(ⅳ)是近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品质和早期现代性特征国际社区的独特范例。

  问:鼓浪屿的完整性体现在哪?

  答:鼓浪屿完整地保存有表达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遗产构成要素,包含岛屿自然景观,城市空间结构,社区公共管理机构、驻岛机构、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建筑和宅园。

  问:鼓浪屿的保护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问:目前鼓浪屿的保护法律法规有哪些?

  答:2000年,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2011年通过的《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2年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邓婕 整理)

  申遗历程

  2008年 鼓浪屿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 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

  2015年 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我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 7年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文本于格林威治时间2016年1月30日17点之前,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1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派专家前来鼓浪屿进行实地考察;2017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对鼓浪屿进行审议,通过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观点

  鼓浪屿申遗顾问、厦门地方史专家彭一万:

  鼓浪屿体现了 中国文化包容、合作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共享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广大华侨铭记桑梓的“乡愁”,鼓浪屿申遗成功,势必吸引更多华侨回乡“看看”,这会倒逼厦门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条件、服务水平进行提升。

  申遗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申遗,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共识,对传统文化遗产不但不能破坏,还要保护、维护、传承、发展。因此,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举世闻名的珍宝保护好、管理好,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鼓浪屿申遗成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提升厦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鼓浪屿申遗顾问、文博研究员何炳仲:

  鼓浪屿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国际化是绝无仅有的。就拿文化来说,涵盖音乐、诗歌、体育等多个领域、民间社团到国际论坛等多个层次的各项文化活动在岛上全面盛放。

  如今,鼓浪屿申遗成功,作为老鼓浪屿人,我非常高兴。但我认为,申遗不是为了炫耀或装点门面,而要在申遗后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同,从而使得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为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政府可以下大力气培养艺术、教育方面的人才,甚至可以请他们住在鼓浪屿上,让他们的身心尽情感受鼓浪屿,钻研到鼓浪屿的历史中,由此发散思维,把鼓浪屿的文化气质、普遍价值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二是申遗过程中,厦门政府已经整合调动各方面资源,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监测等工作,并在优化环境、整合资源、理顺工作机制等方面,有序推进综合整治。接下来,这方面工作依然可以持续做,并且可以把管理方式规范化,形成管理模式,用制度保护这份文化瑰宝。

  市民声音

  “鼓浪语音乐沙龙”成员白毅:

  这两年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对鼓浪屿进行整改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的鼓浪屿确实不那么拥挤了,也安静了一些。

  申遗成功有助于保护岛上珍贵的历史文物、遗迹,但是鼓浪屿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还要保护好鼓浪屿人的“精神家园”。在鼓浪屿的老别墅举办音乐沙龙,原是老鼓浪屿人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他们精神家园中很重要的部分。鼓浪语音乐沙龙,就是想通过音乐,努力让这种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不要断代。我坚信,音乐能够让鼓浪屿人“回家”,鼓浪屿也能让音乐回家。

  鼓浪屿居民谢绵聪:

  申遗成功,是对鼓浪屿历史的肯定。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议题下,拥有百年历史荣光的鼓浪屿正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

  我的先人们下南洋奋斗拼搏,后出于乡愁,受“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回到鼓浪屿置了这份家业,无形之中也把他们的后代“束缚”在这个岛上。我们也是鼓浪屿多元文化交融、不断发展的见证者,现在它受到了这样的认可,作为老鼓浪屿人,我们能不高兴么?

  在去年鼓浪屿成立的公共议事会上,我提出了鼓浪屿旅游应该如何适应申遗后的新变化,如何转型这样一个问题,要让世界各地的人来到鼓浪屿觉得实至名归。申遗的成功,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思考如何“守业”,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共同守护它。

  “老鼓浪屿人”黄孕西:

  我对于鼓浪屿的记忆一直是那个宁静质朴、多元包容的小岛。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如今的鼓浪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希望不论如何变化,那种多元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气息不变,也希望通过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鼓浪屿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如果可以,是否能够再考虑通过引进学校,为鼓浪屿的文化传承注入活力?(林泽贵 邓婕 廖丽萍 杨珊珊)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