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守护文化遗产 福建欲成立鼓浪屿文保委员会

2017年08月03日 13:51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本报讯 (记者 蓝碧霞)昨日(8月2日)上午,我市(厦门)举行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结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大会。据悉,我市将成立专门的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实行更为严格的保护与管理。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出席并讲话,市长庄稼汉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东、市政协主席张健出席。

  裴金佳说,鼓浪屿申遗成功,既是对我们前期申遗工作的肯定与褒奖,更是对今后保护工作赋予了更大责任、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持续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他说,鼓浪屿的保护传承始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在鼓浪屿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深深感到,鼓浪屿申遗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和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保护与开发的全局性、前瞻性重要指导原则、科学理念和正确方向。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站在保护世界文化瑰宝的高度,自觉履行国际承诺;站在传承历史文脉的高度,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思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裴金佳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标准,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要借鉴国际理念,着力完善提升规划。主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借鉴其他世界遗产地的先进经验,抓紧完善鼓浪屿的保护规划,形成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同时加强全市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加快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二要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加强科学治理。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最高等级,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机制,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与管理。我市要成立专门的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更好地统筹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创新综合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三要传承历史文脉,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抓住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这个关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充分展示,利用现有的博物馆、陈列馆等阵地资源,把厦门历史文化讲出来、传出去;要科学利用,盘活文化资源、活化建筑功能,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有效平衡;要创新发展,把弘扬厦门特色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统一起来,鼓励扶持鼓浪屿音乐、美术、体育、诗歌等特色文化产业。

  裴金佳要求,要进一步强化保障,凝聚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克服“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把鼓浪屿置于城市转型的全局中来统筹考虑。要加强能力建设,创新遗产地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要坚持共建共享,在严格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兼顾居民需求,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市委市政府对鼓浪屿申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扬。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叶重耕宣读了表扬通报。市委常委、鼓浪屿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倪超总结回顾了申遗历程和经验。

  市领导林文生、黄文辉、陈紫萱、国桂荣、黄学惠等出席会议。

  本报讯 (记者 黄圣达 林路然)我市(厦门)将成立专门的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更好地统筹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昨日(8月2日)召开的鼓浪屿成功申遗总结暨全市文保工作推进大会透露了上述消息。

  申遗成功后,鼓浪屿还要做些什么?按照国际遗产保护组织专家的意见,我市将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加强对遗产缓冲区的管理以及对自然景观、园林景观、街巷肌理特征、历史公共空间和建筑物内部的保护,实施砖石结构历史建筑加固计划,健全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监测管理体系,确保文化遗产安全。

  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保护规划也将进行修订,我市还将出台岛上非户籍人员管理、城区管理等专项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市容秩序、家庭旅馆、公共安全等专项治理,对全岛雨篷、广告、店招、庭院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遗产地综合治理。

  为了鼓浪屿的永续发展,我市将严格执行监控景区最大承载量,如期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评估报告。深入挖掘和丰富历史国际社区文化内涵,推进“智慧鼓浪屿”建设,继续推进“全岛博物馆”计划,扶持发展文创产业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扩大鼓浪屿文化品牌效应,再塑鼓浪屿“灵魂”工程。

  此外,我市将继续推动岛上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发展美术、音乐、体育特色教育,建立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特色服务模式,研究系列惠民措施,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发动更多志愿者参与文化宣传,形成人人自觉遵守的“鼓浪屿爱岛公约”,让国内外游客共享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