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佛山沙滘古村:东西文化互融绘出魅力侨乡

2017年08月15日 15:49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居民在百年老屋里休闲纳凉。(冯海棉 摄)
居民在百年老屋里休闲纳凉。(冯海棉 摄)

  原题:东西文化互融绘出魅力沙滘

  乐从沙滘,开村于南宋,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明代中后期,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脚步,沙滘陆续有人出走外洋。此后,在延续不断的留洋大潮中,沙滘人奋斗拼搏,最终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积累财富。功成名就后,这些华侨荣归故里,在家乡创办工厂、修建祠堂与民居建筑,为沙滘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片中西合璧的百年古建筑。历经岁月冲洗,这些古建筑日渐破败。在古村活化工作开始后,沙滘人正在用双手,让古村重现蓬勃生机。

  沙滘古建,中西合璧

  夏日骄阳似火,记者一行来到了沙滘村。这里是世界家具之都乐从镇的副中心地带,拥有罗浮宫等家具产业城,是繁华的商贸之地。早在清末民初,沙滘就是乐从的经济中心,机器缫丝业、印染业、纺织业发达,甚至吸纳到海外华侨的资金流入。

  给记者做向导的是乐从历史博物馆筹建组成员冯海棉,棉叔将近六旬,他曾拍摄下上世纪80年代沙滘的大量老照片。据棉叔介绍,沙滘村的古建筑分布较广,南村、东村、西村、北村均有,最值得参观的古建筑群集中在陈氏大宗祠、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群、西村低地古民居群、东村颍川旧址民居群。

“牧伯里”的名牌,挂在这座建筑上。
“牧伯里”的名牌,挂在这座建筑上。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牧伯里。“牧伯里”这个名字令人好奇,为什么叫牧伯里呢?原来,沙滘最大的姓氏陈氏的九世祖闲侣公,曾官任广西全州州牧,受人爱戴,人称牧伯,陈氏子孙为纪念先祖,便把这里起名叫牧伯里。牧伯里共17条巷道,这里曾是华侨、望族的聚集地。如今,在牧伯里还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大屋、镬耳屋。

  “80年代初,牧伯里的古建筑还保存完好,远看是一片镬耳屋顶,蔚然壮观。”棉叔说,可惜的是,从80年代开始,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古建筑却被陆续拆掉,目前仅剩下120多间,占这个片区的一半多点。而近十年,这些即使保留下来的大屋,不是被空置,就是出租给外省打工者,古建筑逐渐凋空破败。

  穿梭于牧伯里,可感受到浓郁的中西文化交融。跟随棉叔,记者进入牧伯里三巷的一座陈宅。这是一间典型的中西合璧古建筑,建于民国初年。现屋主在90年代从原屋主手里买来这份物业,居住至今。进入宅子,便看到中堂高两层的木雕门楼雕刻精美,镶以金箔,富丽堂皇。这座宅子占地200多方,高两层,即使盛夏,屋内也清凉舒适。天花板吊灯、木质壁柜、窗楣处处显露精美西洋图案。现屋主丽姐说,这座宅子原主人是有钱的华侨,90年代卖房时已空置多年。目前,这座大宅子也成为了牧伯里的代表民居之一。

  过埠先人,荣归故里

  一路上,记者见到了沙滘村众多中西合璧的古建筑,有些装修富丽堂皇,可见原屋主财力不菲。为了考究沙滘华侨众多背后的原因和沙滘古村的历史,记者拜访到乐从本地历史老师黄浩。

  黄浩老师给记者找出关于乐从华侨的史书资料。《乐从华人华侨历史》 记载,乐从拥有海外华侨约30万。而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早期华侨代表多半来自乐从,其中沙滘人又占相当部分。如果要探究沙滘人漂洋过海、独闯海外谋生的初始动机,需要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据史料记载,在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一名乐从水藤人应募当差,成为第一个漂洋过海到异国的顺德人。十多年后的1449年,当地人黄萧养作乱,部分人为了避乱而首次成批漂洋过海抵达东南亚。此后,乐从人的留洋史便拉开了大幕。

  前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岑桑先生出生在乐从的一个华侨家庭,他说:“‘过埠’(记者注:海外谋生),是乐从祖先在极其困厄的境遇中寻求到的一条生活出路。先行者们横下心离开故土,漂泊于浩渺汪洋,向未知的异国他乡作贸然冒险,那是怀着一种哀伤而豪迈的心态。”

  五百年前的仓惶出海,几百年来,乐从沙滘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开启山林、扶亲帮友、开创事业,一直到兴家立业,名震一方。再在功成名就之后,荣归故里,投资家乡,或兴办工厂,或兴建宗祠、房屋,光耀门楣,已成习俗。

  仅仅沙滘这条村,知名的华侨就有一位总统和一批部长、大使、学者、商人,包括塞舌尔的首任华人总统陈文锦、马达加斯加的卫生部长岑顺生、塞舌尔的发展和文化部长岑宗兴等名人。商人华侨中,较为知名的有清末民初马来西亚锡矿大亨陈泰,他留给沙滘的古建筑除了7间石脚屋,后又为修建陈氏大宗祠筹划筹资。

位于牧伯里三巷的陈宅,中堂木雕富丽堂皇。
位于牧伯里三巷的陈宅,中堂木雕富丽堂皇。

  建设伊始,游客尚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在沙滘村书记陈文津来看,是目前沙滘最拿得出手的古建筑景点。但记者来到这间宗祠时,宗祠内部还正在修缮,并不对外开放。宗祠的讲解员明叔接待了记者。据介绍,沙滘陈氏大宗祠是目前顺德面积最大的祠堂,由于其规模宏大、装修精湛,常与广州陈家祠并称为姐妹祠堂。

  尚未步入祠堂,记者就被祠堂上方的灰塑所吸引,色彩艳丽,笔工细腻,花鸟瑞兽栩栩如生。明叔介绍,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陈氏一族之力修建,用时达5年,壁画、木雕、砖雕、石雕(三雕)、陶塑、灰塑(两塑)美轮美奂。

  陈氏大宗祠不仅壮观,其艺术造诣水平也甚高,雕塑上的传说人物、祥禽瑞兽、花鸟虫鱼神态生动,内涵丰富,祠堂的木材也十分珍贵,所用的酸枝木、花梨木、菠萝格、柚木等全部由东南亚国家进口。明叔说,木雕可以说是整座祠堂最值钱的东西了。这座祠堂也与大部分沙滘古建一样,融合了中西文化,雕塑上常常可见西方图案、西方洋人。在陈氏大宗祠的旁边,是正在兴建的乐从历史博物馆,目前更是尚处于规划阶段。

  沙滘文物建筑丰富,区级以上的保护单位就有11处,分散在南村、西村、东村,南村的牧伯里古建群已是相对较集中的古建群了。这里曾经名门望族出入,而如今,很多古建筑已被拆,或已凋空破败,或出租给外地的打工者,屋主居住的甚少。虽然这里是沙滘近两年的活化重点,但这里的卫生状况还是让人蹙眉:垃圾桶遍布巷道里住户的门口,狭小的石板巷道停着几辆摩托车,多个省份租客的方言在此夹杂,石板地面上甚至还有猫狗的粪便。这里也不见游客。

  一河两岸,重现风光

俯瞰牧伯里的镬耳屋屋顶,可惜的是,不少古建已被拆除。
俯瞰牧伯里的镬耳屋屋顶,可惜的是,不少古建已被拆除。

  说到这两年村里的活化工作,村书记陈文津介绍,主要对陈氏大宗祠、牧伯里、沙滘河两岸进行活化,并着手筹建乐从历史博物馆。在牧伯里,将以前乱拉乱挂的电线进行隐藏,重修路面、下水道,对一些重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陈氏大宗祠,邀请专业团队,对灰塑、陶塑等进行修葺,由于大宗祠在解放后曾担任村里的学校达50年,活化工作后,清理里面的杂物,恢复祠堂的原貌。

  陈文津说,古建群活化的障碍,一是来自屋主,因为很多房屋是私人资产,二是资金。在陈氏大宗祠附近,也建起来了仿古农贸市场,目前已开放经营了。陈氏大宗祠旁的原沙滘小学原址上,乐从历史博物馆尚处于筹划阶段,展馆模型还只能在规划图中看到。

  “下一步,还将继续活化村里的古建筑群,继续完成陈家祠的修缮工作,并且,重点恢复沙滘一河两岸的风光,陆续拆掉两岸的老旧房屋,打造河岸绿道。让游客在沙滘河上坐游船,游览美景。”每年端午,沙滘河上都会举行游龙舟活动,这个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何与旅游结合,也成为村领导思考的问题。

  对于盘活现有资源,这位村领导说,将把罗浮宫、陈家祠、牧伯里打造成为一条体验沙滘经商文化、华侨文化的旅游线路,还将把目前已有的农业观光体验基地蕴乡农业生态园一起,开设出文化+农业的观光体验线路。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谢璧营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