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通讯:海南“侨批”诉说“海丝”情

2017年08月26日 1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海口8月26日电 题:海南“侨批”诉说“海丝”情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分别以后已有好几年没有见面,儿很是挂念,在外面各大小身体平安,工作照常,请父亲不用挂念……二月十八日付港币三十大元你应家之用……”

资料图:海南华侨老宅变国宝。<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骆云飞 摄
资料图:海南华侨老宅变国宝。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记者今日走访海南省档案馆,这里收藏的一批从南洋寄回海南的“侨批”,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人华侨与家乡之间紧密的人文交流。

  在福建、潮汕、海南等地方言中,“批”指的是“信”,侨批又被称为“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汇寄回国的家书暨汇款,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及海南等侨乡。

  记者了解到,海南“侨批”主要收藏于海南省档案馆、海南省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手中。

  “侨批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史料价值丰富,不仅反映了在海外的琼侨心系家乡、亲人,艰苦创业、拼搏的历史见证,更体现了人文情怀。每一封侨批中,都蕴含着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海南省档案馆调研员陈继齐告诉记者。

  10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海南人到东南亚谋生。在海内外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华侨从海外往家里汇款和写信,只能经由“水客”、“客头”和一些民间侨批馆来递送。

  到民国期间,在国内外侨胞、侨眷较为集中的市、镇开始对口设立接收、解付侨汇的固定机构,定点挂出牌号,经营侨汇业务。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琼州第一家侨批局在海口设立。海口市是海南岛国外侨批汇款转递的枢纽,大多数侨批都经过海口的侨批局转到文昌、琼海、万宁等县的侨批局或代理店。

  “海南省档案馆近年来征集到的300多件侨批,都来自于文昌民间收藏家。”陈继齐告诉记者,海外琼籍侨胞努力打拼、勤俭节约,一旦有点收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给家乡的双亲或妻儿,并通过侨批将自己在海外的生存状况、奋斗历程、海外局势等告知家人。

  侨批还体现了侨胞对祖国、家乡的拳拳赤子心。陈继齐拿出一封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专用章的侨批上,写着“文昌迈众市高坡村詹尊卫先生1000元”。“这是琼籍华侨当时捐款的凭证。”陈继齐说。

  1928年至1931年间,海口有泰昌隆、阜成丰、平民栈、益日隆等23家侨批局。在文昌、琼海、琼山、那大等城镇都设汇驳批店,文昌、琼海侨乡尤为发达,各有40余家之多。到20世纪30年代末,海口的侨批局发展到55家,其中有些银铺、旅店、找换店兼营侨汇业务,这是海口侨批业的全盛时期。

  1950年8月,人民银行海南分行对海口侨批局进行登记,有永源丰等41家,当时发给执照,准予继续营业。1976年,侨批业完成历史使命,并入银行系统,由中国银行接办其业务。

  2013年,“侨批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研究民国历史的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说,侨批业是金融界的组成部分,侨批原本身只有家书或汇款的功能,但其中的平民书法、书画、信局戳记却成为了华侨艺术的另一种展现。通过对侨批、侨批局的研究,对研究东南亚华侨史和海上丝绸之路也有重要意义。(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